? ? ? ?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非人道主義具有侵略性的戰爭
? ? ? ? 伊拉克戰爭中傷亡人數十萬人,約兩萬人死亡,經濟損失2000億。伊拉克軍隊有86000名士兵被俘虜,損失了324架飛機、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車、2917門火炮以及143艘艦艇,給伊拉克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然后,美軍僅損失了56架飛機、35輛坦克和2艘艦艇。
美國為什么要打伊拉克:
伊拉克的地理位置:伊拉克位于阿拉伯半島的東北部,與北邊的敘利亞,土耳其;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西邊的約旦以及東邊的伊朗接壤。(處在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上,中東地區的路上交通樞紐,是大國的必爭之地。)
起因:一九七九年,中東地區,二月份,伊朗伊斯蘭革命:
伊朗:1979年爆發伊斯蘭革命以前,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末代國王名鞏固政治權力全靠美國,境內長期有美軍駐扎,(是美國對伊拉克控制的傀儡,美國的附庸國。)
? ? ? ? 伊朗在1978年發生大規模反對君主體制的示威活動。
? ? ? ? 1979年2月取得了國家的控制權。隨后,霍梅尼回國主政。
伊朗的革命傷害到了兩個國家:
(1)美國:以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是美國為仇敵,在政治和軍事上,都試圖擺脫美國的控制。(1979年11月,伊朗國內革命分子圍攻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的52名人質,與美國徹底撕破臉。)自從“人質危機事件”后,小布什上臺后將伊朗,伊拉克和朝鮮三國并稱為邪惡軸心。
(2)伊拉克:因為霍梅尼是什葉派穆斯林的代表,而伊拉克正是什葉派的發源地。以薩達姆為首的伊拉克統治階級,基本上都是遜尼派穆斯林,導致剛通過政變上臺的薩達姆感覺到非常危險。(伊朗有向伊拉克輸出革命的可能)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進攻,這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打了8年之久。而發動戰爭的薩達姆由于長期接受美國的援助,成為美國中東棋盤上的一顆棋子,有變成美國附庸的危險。
1990年8月,伊拉克向南部的科威特進軍,企圖吞并科威特,并徹底占領海灣地區,宣布占領版圖。
薩達姆的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美國政府,(這場戰斗攪亂了美國對中東地區的政治布局,嚴重損害了美國利益,擔心薩達姆利用科威特作為跳板,控制阿拉伯半島,掌握能源樞紐對美國造成威脅)
1990年10月,聯合國通過678號決議,以美國為首要求伊拉克軍隊必須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全境,否則會授權多國部隊進行武力干涉。
因薩達姆不愿撤軍。所以,1991年1月17日,由15國部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對伊拉克本土瘋狂濫炸,薩達姆毫無還手之力。
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并在3月5日薩達姆與聯合國部隊簽訂正式?;饏f議,海灣戰爭結束。
之后十年里,伊拉克與美國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局面。(因為伊拉克相對安分,美國人找不到合適的理由開戰)
2001年9月11日上午“911事件”后,薩達姆在2001年9月12日和9月13日,連續兩天發表了兩封《告西方國家人民書》包括對美國的極盡的冷嘲熱諷。使美國認定以薩達姆所領導的伊拉克對于中東的能源安全,與對自己的威脅都是不可忍受的。
攻打伊拉克的時機到了,可是關鍵就是沒有理由,所以美國政府內部發生了分裂:
(1)以中情局局長特內特和國務卿鮑威爾為首的和平派認為,現目前沒有實錘證據證明,希望用政治和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
(2)以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首的鷹派多次繞開中情局。(其中一條疑似薩達姆為基地組織提供過生化武器以及使用培訓成為關鍵證據)后來鷹派大肆宣揚薩達姆使用生化武器, 為實際攻打伊拉克做輿論上的準備;
2002年10月,美國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武力打擊伊拉克的決議,在華盛頓的政治斗爭中,應戰最后占據了上風。
可是一個主權國家對另外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需要通過國際安理會的投票決議,2003年2月5日,除英國以外,其他國家均不同意這一行為。
可是美國依然按照原計劃進攻伊拉克,2003年3月21日,美軍開始大規模進攻伊拉克,期間就受到特別大的挫折,每天都有約100名伊拉克人民從約旦回國參與作戰,人民極力抵抗,可是就是差距太大的軍事實力,讓他們終究沒能抵抗住美國的進攻。
4月9日,被完全占領,薩達姆政權被推翻。最后,薩達姆在2003年12月13日被美軍抓獲判處死刑。
伊拉克戰爭給人的啟示;
1.全球一體化趨勢下,解決國際爭端的最有效手段是和平談話,而不是戰爭等暴力手段;
2.信息技術的進步只能改變作戰的特征,但不能改變戰爭的本質;
3.國家之間應該相互幫助,共同并進,加強交流合作,而不是互相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