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爾赫拉里的《人類簡史》轟轟烈烈的燃燒過整個地球之后,《未來簡史》又如火如荼的來了。如果說《人類簡史》揭示了“智人”從“動物到上帝”的一個個機緣巧合外加自身的天資聰穎和勤奮努力,堪稱荒誕版喜劇故事的話,《未來簡史》則向一瓢冰水向日益膨脹的“智人”迎面潑來,未來大概不需要“智人”了……“智人”也許真的是上帝制造的產物,等同于“智人”正在制造的“人工智能”……
作為一個母親和教育工作者,我曾經苦思冥想究竟什么教育模式才能培養適合未來的人才,忽然發現一切都是徒勞的。原本以為人類總規還算是無可替代的,標準化的生產可以靠機器,個性化總規是無可替代的,如今赫然發現竟然連“美感”和“藝術”都可以被計算出來,那還有什么是機器不能替代的?
那就“生活”吧!
人類唯一不同于“人工智能”的至此一項了。所有被生產出來的“人工智能”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在于為人類服務,而將來所有能夠降臨的人群應該都是被期待的,“愛”的產物吧?!縱欲也可以通過VR來實現,所以新來的,好好“生活”!
我最佩服叔本華,其“生存意志”、“生殖意志”、“天才論”幾乎能解釋一切我遭遇的疑問,和現代心理學,生物學的很多理論不謀而合,能解釋一切社會凸顯的奇特現象和奇異人格。“生存意志”對應余華的話來講就是《活著》。
外國人常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他們不懂!
老子早在兩千多錢前就已經說過:“天道不仁,視外物為芻狗。”還談什么信仰?
國人太苦,一本華夏史從“王侯將相,焉有種乎。”開始……“與民爭利”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以命相博,草莽英雄振臂一呼“打土豪,分田地”,群雄四起……待到得了天下,幸運兒“狡兔死、良弓藏”誅殺功臣,投胎在“休養生息”的幾十年里的都是開了天眼的,國庫里有了點錢,兒孫們未免膨脹,漢武帝,唐玄宗,乾隆莫不如是,再過個幾代,子孫稀少,國庫空虛,與民爭利,窮兇極惡起來……人人都看著“闖王來了不納糧”,又有誰真正過過“不納糧”的日子?!繳一份都算幸運的!
這就是國人的日子!讓他們信什么?
他們唯一的信仰就是“活著”——“活得好”——“讓家人一起活得好”……符合生物性,動物性,“由近及遠”的人性。
所謂“人性”就是動物性加超越動物的屬性,這種屬性基督教稱之為“神”,佛教稱之為“佛”,儒家稱之為“君子之仁”,尼采稱之為“超人”……總之是“無我”的。
孟子曰人性善,荀子曰人性惡。善是向上的力量,而惡則是動物的本能和屬性。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類不恥于于動物為伍,對自己有德行的要求,有精神的升華,無奈從動物中進化而來,動物關于生存的本能深植基因底層,危急時刻人性之私一覽無遺。
孟子曾說人們看到一個嬰兒爬到井邊人們總有惻隱之心,此為人性之善矣,試問如果這是你仇人的孩子呢?有多少人還能夠出手相救,有多少人冷眼旁觀聽之任之,有多少人會因為自己的不相救而后悔自責,又有多少人會死而后快?……此人性之惡矣。
人性本無善惡。是道德的界定,是環境的造就,是社會現象的折射。
“活著”是人性中最根本的生存意志的作用,“活得好”是“生存意志”的安全邊界的拓展,而“利”是保證“活著”的基礎。“利”可以僅僅是口糧,也可以上升到金錢,“性資源”,甚至“權力”……”金錢“和”權力“交相兌換,無非滿足”生存意志“、”生殖意志“,家人和親朋好友圍成一個包圍圈加固了自身”生存意志“的安全范圍……
所以,國人的信仰在于”利“。
孟子首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真正書生意氣,對于梁惠王而言“利”則是其生存的基礎,而那些講仁義的小國如鄒、滕又何在?即使是最講仁義的周公之后魯國又是什么下場?!……”仁義“只有在禮樂尚且健在的國家才有存在的實用價值,在充滿了”暴力“和”強權“的天下,”仁義“頃刻間灰飛煙滅,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生存基礎。
無論現在文明如何批判”叢林法則“,他始終都在,且永遠不會消失……
所以“言利”并不可恥,關鍵是“知止”。“知止”即底線,每個人的底線不盡相同,君子的底線在“止于至善”。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創業者們期待改變世界?同時挖一桶金?順便造福社會?……
老百姓們更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修煉之人更是清心寡欲,期待成仙成佛……
無論如何,貪得無厭的人從來都沒有好下場,貪婪的人無論擁有多少財富,利益,他的心時刻在被”危險感“煎熬——一種”另類“的懲罰。
如果真的有一天,機器生產的財富足夠人類好好活著,人類的“生存意志”真的不在經受考驗,也許屆時“利”就沒有那么重要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就開始教會孩子好好“生活”吧,如果你自己尚會的話!這也許就是“智人”未來唯一的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