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節前五天,我開始構思要寫一篇和屈原相關的文章,一是為湊熱點,二是為了吸晴,三是為了加粉兒。嗯,說來說去,為了目的,有點不擇手段。
甚至,為了督促自己快速完成,還在新精英職業生涯高級執業班群里立下了字據。
應了胡雪巖的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么赤祼祼的功利心,換來的只是大腦的一片空白。
越著急,越無力。于是,還沒找到屈原焦慮的原因之前,我焦慮了(華麗麗的焦慮了)。
眼看著,端午節還有三個小時就過去了,我依然一個字都沒有寫,焦慮與煩燥卻與時俱增。
根據我多年的修練,我決定讓自己靜靜,可是,靜靜在哪兒?
焦慮癥狀總結如下:
四肢無力
反應緩慢
思維混亂
心中冒火
口干舌燥
煩燥不安
夠了!“抱石投河”吧,我不是屈原,可沒那個勇氣。
說這么多也是沒有用的。干吧。
于是,有了上面這段話,開始行動了,心反倒靜下來了。
2
屈原,楚國人,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自幼嗜書成癖,讀書多而雜,“石洞讀書”與“巴山野老授經”為他成為“辭賦之祖”增添了神話的色彩。
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而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從這時起,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的好事,博得了眾口一詞的贊譽。
從以上內容,少年屈原關鍵詞:“外交”“美政”“浪漫主義”“詩人”“香草美人””“讀書多而雜”,可以看出,屈夫子年少時,應該是一個風流倜儻,博學多才,見義勇為的斜杠青年吧。
放在現代,也是一個人見人愛的歐巴,而且長于詩歌創作,精于一業,也算是歌唱界的明星了。
從政后,秦軍犯境,屈原組織樂平里的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面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才華。
從政后負責楚之內政外交工作,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3
結合DISC性格理論,綜上所述,屈原的一生都在鉆研與謀劃,所以,初步判定屈原屬于關注事情的人。
關注事的人分兩類:指揮者、領袖型人格(D型)或者思考者、批判型人格(C型),通讀屈原生平,他始終以“君為夫,臣為婦”的角色做自我定位,總是以一個諫臣的身份面對君王,從而留下了千年名句“香草美人”的比喻。
由此,可以確定他不是領袖型人格(D型),應該是思考者、批判型(C型)的人格。
屈原的對詩歌的研究和開創,成就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同樣,也因為他的精神潔癖,直言不諱的諫言和批判性時政分析,將他推向了“抱石投河”斷然與絕望。
任何一種性格特征使用到了極致,常常會物及必反,每種性格都有兩面性,善用則成就,誤用傷及性命。
在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底線基礎上,屈原在表達和溝通時如果采用君王能接受的方式,維護好群臣關系,曲線也許就能救國,也不致于處處被排擠,多次被貶,一腔的強國抱負最終和他一起沉入無盡的汨羅江中。
與他恰恰相反的是秦國張儀,正因他深諳人性,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準確把握楚王心理,推斷事務發展方向,破了齊楚聯盟,最終導致楚國的滅亡。
可以說,秦楚之爭,歸根結底是一場人際敏感度的心理戰,識人心者得天下。
4
夫子沉江的日子,五月初五,已經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淘米裹粽,劃船賽舟,寄托對屈原的哀思。
漫步江邊,臨江思君時,會不會BIU的一聲,一道電光帶你穿越到了春秋戰國,而夫子還個“石洞讀書”的孩子,因為疲憊昏昏睡去,夢中,他正沉浸在神仙姐姐的詩歌推薦。
神仙姐姐說“詩歌在民間”,一句話成就了一代“辭賦之祖”。
而你,想對即將長大從政的屈原說些什么,才能夠保護好自己和家園呢?
回復寫下你想說的話,前三名將免費獲得199元的“職業生涯規劃”單次咨詢,如果自己不需要,也可以贈送給朋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