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雞蛋和辣椒這道家常菜時,你是先放雞蛋?還是先放辣椒?
有人肯定會說了,這還用問,當(dāng)然是先炒雞蛋了,等雞蛋成型發(fā)黃,然后再放進辣椒,一起翻炒出鍋,甚至有的還把炒好的雞蛋盛出放盤,再倒少量油單獨炒辣椒,最后倒入炒好的雞蛋翻炒出鍋,總之一句話,雞蛋先辣椒后。
這道通俗來講的菜名就是辣椒炒蛋,想必很家常,菜館也大多必備,也是人愛吃的一道菜品
但是就單單這道菜,也有順序不同的時候,也是我比較愛吃的做法,先放辣椒,翻炒一會,然后把打好的雞蛋,均勻澆在辣椒上,最后翻炒熟了出鍋。
這就是我們老家那兒經(jīng)常的做法,俗稱辣椒扣雞蛋,幾乎堪稱是我最愛吃的一道菜。
可是,在我的先生的概念里,卻沒有這樣的做法,他認為也一直在做的是,“肯定是先放雞蛋,后放辣椒啊,就像番茄炒蛋什么的炒法一樣啊,怎么你還就和別人不一樣了,還雞蛋扣辣椒,關(guān)鍵是不好吃啊!”
哎,你還就別說了,我還就覺得這樣炒好吃,而且在小的時候,菜品比較缺乏的時候,家里也就經(jīng)常炒個這個菜什么的,我也吃習(xí)慣了,超愛吃。
先生也比較善于做飯炒菜,也經(jīng)常下廚做給我吃,不過如果說炒個辣椒和炒蛋吧,他肯定毫無疑問的按他的一貫的做法,為此,我看著桌上的菜,邊扒拉還邊酸不溜的說“我愛吃雞蛋扣辣椒。”
每每,先生還說,“這不一樣嗎?”
“能一樣嗎?那是先放辣椒后放雞蛋,而這樣是反的。”
“那下次這個菜你做!”。
一句話嗆得我氣不打一處出來,心里也跟著酸不嘰嘰,有種不被重視,美人遲暮的落魄感。
話說,即使不習(xí)慣不一樣的做法,也應(yīng)該是附和著說“你喜歡吃什么樣的,我就做什么樣的”甜蜜情話啊。
單單沒有,而我明顯還不能任性矯情的說,“我就要吃那樣的,你給我做那樣的嘛!”
只能任由他一如既往的做著先放雞蛋再放辣椒的菜,我一如既往的吃著還想著我最愛吃的雞蛋扣辣椒。
后來,索性有了孩子,辣椒買的少了,在此方面,倒也很少激起我的念想,番茄炒蛋倒是經(jīng)常做,因為畢竟不能先放番茄,再放雞蛋,所以沒有這方面的不同。
但是,畢竟,我愛吃辣椒,孩子稍大些后,依然忍不住買,那個時候,先生再做這道菜時,我都會忍不住提前跑到廚房說:“炒時,先放辣椒啊”。
先生沒錯,是按我的喜好,我的要求,那樣做了,炒出來的卻的確如他所說,一點都不好吃,辣椒切的大,火候掌握的不夠。
我又開始說,“這樣炒時,辣椒得切成長條狀”。“要把辣椒炒的差不多了要在鍋里鋪開……”
先生一臉挫敗模樣。
見此,我也只好閉嘴。
一而再再而三,我想吃那道菜時,只能自己親自上陣了,不光從炒菜切菜,甚至從買什么樣的辣椒都得自己來選,那樣才能炒出小時候美味的感覺。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婚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看似一個簡單的炒菜,做法卻正好相反。
看似很多簡單的事情,行為觀念也截然不同。
比如,他做面條常做成撈的,而我喜歡吃湯面,再比如,他喜歡且一定得睡午覺,而我卻可以也不喜歡睡午覺。
再比如,我睡覺可以開著燈睡,而他則有點亮光就睡不著。
還有他花錢有規(guī)劃節(jié)約,做事比較有調(diào)理性,一步一步來,而我卻沒有太多理財常識,做事很多也無章法,想到哪做到哪。
他腦子反應(yīng)慢,做事穩(wěn)當(dāng),而我腦袋靈活,做事有創(chuàng)意,可以說,我是急性子,他是慢性子,也可以說,他笨點,我聰明點。
等等,諸多生活細節(jié)的不同。諸多觀念的分歧。
婚姻里沒有對錯,只有不同
不管是他慢也好,笨也好,還是穩(wěn)當(dāng)也罷,有條理也成,總之優(yōu)缺點都有。
而我即使腦袋聰明些,卻因為做事無規(guī)劃,無章法,不能堅持,倒也是優(yōu)點缺點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其實這些不同里,彰顯了我們兩個原生家庭的不同。
先生的家庭是個市民家庭,雖不富裕,倒也沒吃過什么苦。父母在一個小城市里都有工作,母親比較勤儉節(jié)約,做事不緊不慢,節(jié)奏穩(wěn)當(dāng)。家里習(xí)慣了午睡,生活習(xí)慣也是中規(guī)中矩,按部就班,卻也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就沒。
而我家則不然,農(nóng)村長大,家境一般,生活習(xí)慣自然有不好的地方,爸媽長年苦于辛苦的生意,別說午睡了,一日三餐都不一定能完全保證,再加上小時候經(jīng)常住姥姥家,親戚家,玩起來哪里跑的都是,不光腦子活絡(luò),整個人也很活絡(luò)。
其實,我們彼此有過不滿的時候,他覺得我沒有那么講衛(wèi)生,我覺得他不必要非得午睡。
他覺得我思維太跳躍,我覺得他腦子太笨。
他覺得我不夠堅持,我覺得他一成不變。
……等等
從一開始的對彼此的不滿,改造,后來我甚至分析了原生家庭后,覺得是他的家庭導(dǎo)致了他這樣,也會心生抱怨。
這一點上,先生要好過于我,他沒有把我的問題上升到我的原生家庭,倒是我因為愛鉆研思考,抽離剝繭般一層層找出成為如此一個人的根源。
但是,不管不滿也好,抱怨也罷,一路走來,有兩個女兒,倒也恩愛。
后來,也就漸漸釋然,明白,兩個不同的家庭,產(chǎn)生出的兩個不同人,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但是彼此的個性早已經(jīng)在兒童時期就定型,于是帶著不同一起生活。
你有你的做法,我有我的觀點。
能就說你對我錯,還是我對你錯。
很多時候,都不能。
婚姻里的兩個人只是不同,沒有對錯。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我的家庭,它適用于每一個婚姻中的家庭。
我們試圖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改變對方,不然,便心生不滿怨懟。
我們努力的要求對方和自己一樣,不然,就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
其實,把對方變成自己,僅僅是件想的美的事情。
可能會變成,只是哪有那么容易?換成,別再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