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國家寶藏》第三期,河南博物館。
作為一個喜歡歷史的文科生,我一直都很喜歡河南省,它不僅代表著中原文明的起點,也承載著前面文化的厚重,是名副其實的十三朝古都,文物精美,眾彩紛呈。
第一件寶物是婦好鸮樽。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朝是目前中華漢字的最早見證時期,而那個時期還未受理學文化的桎梏,女子的地位也不像明清時期那樣底下,婦好作為商王武丁的妻子,為國征戰,得勝而歸。商人最重卜筮,而鸮是擁有銳氣和凜冽的神鳥,他們認為鸮能夠保佑他們在沙場凱旋,古人擁有的敬畏之心,可嘆。八十八歲的鄭振香先生發現了婦好墓,從此,殷商這個遙遠的時代不再是紙上的一隅,它慢慢走進我們的歷史中講述了它的魅力。
第二件寶物是賈湖骨笛。這支骨笛是用仙鶴的骨頭制成的精致小巧,用碳14檢測出距今已有八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說中國只有上下二千年的歪果仁很打臉:))讓人淚目的是一輩子研究骨笛的蕭興華老先生搖著輪椅緩緩出現在舞臺時,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問他能不吹奏一下骨笛給大家聽聽,他說上一次吹奏還是1987年,可是后來他生病了,沒有力氣吹動這支骨笛了……但是,但是技藝不能流失……關于骨笛還有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比如它是怎樣制成的完全大小相同的七個音孔,是用什么工具來挖出的音色純正的音孔……老先生說,這些都需要我們這些后輩來發掘來探索了,不要放棄文明的發掘!骨笛不止是一支單純的笛子,此時它代表的是華夏先祖的智慧和后人的接力。
第三件寶物是云紋銅禁。所謂禁,就是楚王有嘆于商紂王的酒池肉林之昏庸,將放置酒器的案幾稱為“禁”,意在勸人少沉迷于酒色。云紋銅禁的制造方法是吊打古埃及二千年的失蠟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便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可惜的是這種做法在二戰時被美國士兵在中國農村發現,改造后傳到美國申請專利稱之為熔模鑄造法。可嘆可惜……
上古文明開元之地果然名不虛傳。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華夏文明需要我們來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