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基本觀點:別動不動就把什么東西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膠條(教條主義傾向)。
人生最難的問題可能就是:看情況而定
做出完整作品
從一開始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做出完整的作品來,哪怕最初的作品很差——但必須完整。
做出產品的思路:
⒈這是否是真實的需求?
⒉市場是否足夠大?
⒊ 市場成長是否足夠快?
⒋成長的策略是什么
? 如何進行必要的防御,策略又是什么?
怎樣擁有真正的創建
? 學習很多值得學的東西
? 仔細琢磨你感興的日常生活中的痛點
? 多和牛人在一起(這也是怎么樣找到合伙人的訣竅)
? 至少有一樣東西要精通到超越大多數人的地步
肯于學習、善于學習的人,一定表現為擁有強烈的好奇心——遇到令他們好奇的東西,他們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研究、嘗試,甚至總結、創新。
變換關注焦點常常能產生出高質量的思考。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
? 此人是否擁有足夠多且清晰準確的概念?
? 對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是否足夠了解?
? 是否有足夠系統的方法論?
定義概念的方法論
? 1. 這個概念有必要存在嗎?
? 2. 它指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 3. 反過來,它所指的究竟不是什么?
? 4. 它與什么類似?但有什么不同?
? 5. 使用它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 6. 用錯的時候可能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 是否有一定的成功經驗?
某種意義上,所謂的聰明人,就是在積累足夠多清晰概念并了解其關聯之后還花很多很多時間去思考、研究未來的人。
培養學習能力的一個重點就是習得“后置篩選能力”
即:在聽人講話的時候,全神貫注于他當前的內容,暫時放下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看法,是很必要的。全部聽完后,歸納總結一下所有的觀點和要點,就可以開始自己的獨立思考。
若一個人在一方面能做到優秀甚至極致,那么他自然就會懂得一個道理:精通某個技能,需要大量的練習、重復、自我觀察、自我糾正、反思、進階、自我否定、自我懷疑……以上循環,最終達到一定地步,進而自信……這個過程中反復能體會到的東西就是,越簡單的環節越容易成為短板,所以要格外重視;越是復雜的東西就越需要重復訓練——直至最終做到“舉重若輕”。
所謂“自尊心強的人”,不過是很在意自己的表現,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在意很多很多沒有什么實際好處的東西,換個說法,就是這種人特愛面子。
一流人才的特征:
? 有強烈好奇心
? 自學能力強
? 不斷造新東西
? 屬于Be-better類型
? 有獨立思考能力
? 方法論明晰
? 價值觀堅定
一切能夠滿足人性弱點的產品都是令用戶熱愛的。
盡量最大努力去發現用戶對需求,試圖對顧客的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才是真正偉大的銷售奧秘。
如果以下兩個特征出現的話,那就說明產品有問題:
? 留存率低
? 成長緩慢
如何善用類比
? 首先要有足夠的知識、信息儲備,才能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找到真正合適的、最恰當的那個“參照物”。
? 之所以能找到最恰當的,不僅僅是找到最“像”的那個,還要仔細搞清楚“不像”的地方究竟有哪些,以免在傳遞信息的時候出現偏差。
當一個非理性行為構成的錯誤成本很低的時候(不一定要“事實上成本很低”,只要“感覺上成本很低”就夠了),人們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追求,不在意自己是否是理性的了,這就了解了為什么很多人不那么笨,但卻常常犯邏輯錯誤,常常被感知偏見所影響,或常常被情緒所左右。
如何找到“痛點”?不考慮運氣的話,那么靠譜答案就只有一個:積累——靠在那個領域里的長期沉淀和積累,知道什么是最最重要的問題,知道什么是必要條件,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技能才能實現……
獲取信息的重要原則:
一定要從高質量的信息源獲取信息。或者反過來說,為了能獲得重要信息,平日里要想盡一切辦法高度關注高質量信息源。
如何訓練舉一反三的能力,其實只需要不斷問自己一句話:
? 那……這個道理還可運用在什么地方?
如何避免被情緒左右:
? 不要跟笨蛋爭斗,因為他們會把你拉到他們的水平,用他們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瞬間打敗你。
與趨勢共同成長
? 找到一個必然迅猛發展的趨勢。
? 在那個領域里迅猛地學習、實踐。
思考對方為什么這么說的方法論:
? “他為什么會這么想?”
? “他的歷史可能有什么樣的部分才會這么看問題?”
? “既然他是這樣的想法,那么他更可能會做出什么樣的事情,什么樣的決策?”
閱讀的基本素質:在閱讀的時候要分清楚究竟屬于事實(facts)還是看法(opinions)。
生存法則:
? 安全第一
? 成為專家
錘煉自己的學習能力,需要什么就學什么,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后像專家一樣思考、決策、行動。專家輕易不冒險。
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深入思考到你的結論已經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不僅不一樣,并且還是邏輯正確的。
正確預測未來:
? 先關注這個世界的未來,而不是“自己的未來”。
? 不用想十年二十年,如果你能主動想到三五年之后的變化就已經是高手了,因為絕大多數人一生都不做這樣的思考。
? 關于未來的答案其實隱藏在歷史之中。其次,所謂預測,無非就是歷史已經形成模式,于是明天更可能按照模式發生變化。
? 已知條件越多,準確預測越容易。
? 任何事情最終能夠發生,通常都需要一個以上的條件。于是,當人們看到某個條件就得到結論的時候,你要認真思考的是:有沒有尚未成熟的充分必要條件?
如何免交“無知稅”
策略一:要學會提前做功課
策略二:選擇過后不再計較
策略三:養成決策方法論
策略四:感知那些看不見的對手
? 解決方案:有效社交。與那些關鍵節點建立關聯,在他們那里獲得更多的線索——為了平等交換,你也要想辦法盡量為他們創造價值……
策略五:積累
打磨說話邏輯的方法論:
? 它合理嗎?
? 它有根據嗎?
? 它的前提總是成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