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說,投資企業就是投資未來。
在市場中,增長空間決定估值溢價,所以,才會看到越是中小板和創業板,其市場給予企業的估值也就越高,但凡是市盈率100多倍或者市場大好時的市夢率,基本都是出自于中小板或者創業板。因為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未來成長空間可期。
企業業績的衡量基礎是凈利率的增長,而凈利潤的公式是:
凈利潤 = 收入 *凈利潤率
而收入的進一步分解如下:
收入 = 市場空間* 市場占有率
即凈利潤=市場空間市場占有率凈利潤率,其中“市場空間”,決定了行業的天花板。
所以,決定凈利潤增長的三個變量是市場空間、市占率、凈利潤率。我們預期企業的業績增長,主要從這三個維度考察,到底增長的潛力來自哪個變量?
行業空間
考察增長的第一個變量就是市場空間,大行業才能孕育大市值公司。
以服裝行業為例,屬于典型的大市場,例如日本的優衣庫和西班牙的ZARA,就是屬于大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大市值企業,這種零售行業的本質是低利潤高周轉的屬性,他們就是抓住了行業本質----利用卓越的管理和模式,取得了矚目的成功。同樣的例子還有美國的星巴克,國內的很多優秀的快消品,也都屬于一樣的邏輯。
在我國過去幾年比較典型的屬于家電行業,以空調為例,早幾年市場就說到了行業的天花板,但是隨著市場不斷的開拓,從城市到鄉村,從家電到商用,從一家一臺,到每個房間一臺,這樣市場不斷被打開,而行業龍頭如格力、美的和海爾等龍頭企業市值翻了幾倍。
同樣,正在發生的汽車行業也是如此,很早之前,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很早也就有人擔憂市場飽和的問題。但是,只不過近些年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的火爆,一下子導致整個行業的空間擴大及數十倍。
同時,一般面向個人的企業,其市場空間通常會大于面向企業的公司,如美國市值前三的企業都是面向個人的,分別是蘋果,谷歌,臉書。在我們國家市值最大的公司是茅臺,也是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因此,其市場空間更大,也因此獲得了較高的估值溢價。
這同樣也能解釋了為啥投資者更喜歡大眾消費品和醫藥行業,因為面向的群體是個人,一般空間較多,且較為穩定,才會產生容易對抗周期的特征。
行業空間的邏輯,也適用于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平均估值。總體而言,為什么大藍籌的估值要低于中小創的估值?這個并非市場的非理性,相反是定價效率的體現,美國的百年歷史證明,高估值的小企業指數的長期回報率要高于低估值的大企業指數。大公司的效益再好,增長空間相對已顯不足;而小公司的風險再大,總是容易面臨較大的發展空間,對于能吐故納新的小企業指數,長期跑贏大企業指數是必然事件。
對于企業投資者而言,凈利潤增速比凈利潤增長的絕對額更重要,是增速而不是絕對額決定了企業投資回報率。那么,什么情況下市場的增速最高呢?
那一定是從0到1的市場階段,其市場的增速最高,也就是典型的新型供給創造出全新需求的行業,新興行業的股票受到市場追捧的原因也在于此。
回顧過去幾十年,那些開創了一個新行業的成功公司,無一不是增長的大牛。比如微軟開創了軟件產業、蘋果創造了智能手機,阿里巴巴開創了電子商務行業、騰訊開創了個人社交行業等等。一方面,行業的初期是填補空白式需求,市場參與者的收入可能出現暴增。另一方面,行業空間本身還在外延式增長。
行業空間與市場表現
企業所在的行業空間,決定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所以,要投資一個企業,企業的行業空間是第一要考慮的問題。
通常比較好的情形是大行業里的小公司,這種情形下,企業有比較好的賽道,有比較長的雪坡,未來滾成大雪球的概率也高很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樂視,賈布斯每次出手,視頻,電視,手機,汽車,涉及的都是千億級的市場空間,于是總能撩動市場的高潮,顯現出市場的高溢價狂熱追捧。
目前還有一個企業漸漸的展現出這個特征,那就是今年被質疑造假的三聚環保,其所涉及的行業石油,煤化工,焦炭煉焦行業,生物質肥料,合成氨化肥,每一個都是千億級別市場。所以,在被質疑之前,三聚環保一直是創業板里的白馬領頭。
市場里人都是盲目的,特別是對模糊不清的,充滿想象的市場空間,人們總是愿意為自己的想象力買單,這就容易被那些深諳市場規律的人利用。這也是最近格力的董小姐譴責樂視欺騙中小投資者的由衷。
其實,這也能解釋企業戰略的多元化和專注之間的矛盾,毯子鋪太大,容易嚼不爛,步子走太大,容易扯著蛋。什么都想做的結果是,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經營企業跟經營個人一樣,有所取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才是最難的,所以,在市場中,遠離那些畫大餅的企業,一定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