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句話能解釋你的失敗、平復你的怨氣、緩解你的無能、安撫你的焦慮?
就是這句!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句話化解了當下的情緒,把責任和過錯全部推卸給了無法倒流的童年。
之所以童年對人的一生影響這么大,是因為童年的經歷,決定了你成年后的行為方式,更是一種條件反射。
在吉塔.雅格布的《0次與10000次:如何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中,作者提到:“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都由不同的內在部分構成。我們將這些內在部分分為四種:內在小孩、內在審判者、應對方式(在某些情況下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出的反應和行為)以及成人自我。”
“內在自我中掌舵的部分會控制你的期望、你的感知和你對狀況的反應。”
因此,童年的經歷,往往就決定你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只有將內在部分修建好,才能夠獲取真正的幸福。
一、內在審判者:“老好人”,就是一種自殘
能讓人解掉衣衫的不是狂風怒號,而是和煦春風。
人亦如此。
人們往往對明顯的傷害和襲擊,反應強烈,會回避或者反擊。同樣,在以后的日子中,也會對同一情況保持高度的警醒。正所謂“最危險的就是最安全的”,這種明顯的傷害和襲擊,可以讓人清醒地保持冷靜,而影響力不大。
但是,對人來說,真正危險的是“潛移默化”。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態勢席卷而來,讓人無法逃脫又無法警惕。
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個懂事的女孩子”。
啥是懂事呢?就是弟弟妹妹哭了,永遠扔出一句“你是姐姐,怎么不看著他們?”
啥是懂事呢?就和同學起了矛盾,不問原因,直接就是一句:“你先道歉,別的事回家再說!”
啥是懂事呢?就是在單位,掙最少的錢干最多的活時,滿身憋屈回到家,聽到一句:“肯定是你做得不到位,要不然別人都漲工資了,你卻沒有漲?”
在父母日復一日的教導下,我終于長成了他們所謂的“懂事的女孩子”。
而所謂“懂事的女孩子”,最需要堅持的原則就是——換位思考。
這四個字,平復了很多場合的矛盾,是勸架時的必備話術。
然而,這四個字,也成為審判自己的判詞。
正如《0次與10000次:如何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中所說“很多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審判者,這有時會讓他們承受很大的壓力,甚至貶低自己。”
在內在審判者的影響下,我們活成了“只為他人,不為自己”的人。我們看得到別人的欲望和困難,卻看不到自己的需求和委屈。
這些人被大家尊稱為“老好人”。在“捧殺”之下,我們只能越來越好,慢慢地就完全忘了自己了。
賢妻良母式的“老好人”,不會大手大腳的花費,不會約束老公的錢包和瞟著美女的眼睛,不會對公婆說出一個“不”字。可是,誰又會懂得她獨守空房的寂寞?誰又會懂得她節衣縮食之下也是一個愛美的姑娘?懂得她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嗎?
萬能同志是“老好人”,不會邀功頌德,不會阿諛奉承,不會拒絕“幫一下忙唄”的要求。可是,誰會在乎她錢包內還有多少鈔票?誰會在乎她是否忙得沒吃上午飯?誰會在乎她已經是工資最老的底層員工?;=
所以,在內在審判者的助攻下,“老好人”實則是一個“爛好人”,是一種自殘式的行為,完全忽視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二、如何與潛移默化下的臣服者和解?
內在審判者,就是在潛移默化下的臣服者,她失去了自我。
但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有權得到什么,是擁有自信和滿足感的先決條件。”
所以,為了讓自己幸福,一定要學會與潛移默化下的臣服者和解。
如何和解呢?
在《0次與10000次:如何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中作者提到了三個方法,
1.建立聯系,正視內在審判者的聲音
內在審判者可能不止一個,它包含著那些否定你、貶損你、指責你的所有聲音。
內在審判者也有起到積極作用的時候,例如它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讓人在壓力之下奮發向上。但是,我更要與那些起負面作用的審判者建立聯系,因為它才是影響我們生活的罪魁禍首。
我們要將常常心理出現的內在審判者的聲音,進行劃分歸類,并排出優先級,從對你影響最大的開始解決。
我是一個標準的八零后,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大多數都不太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面對“別人家的孩子”,現在的父母是焦慮自己,一個焦慮父母+盲目跟從的孩子。而我父母這一代的人,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卻是讓自己的孩子焦慮,一個焦慮的孩子+一個風輕云淡的父母。
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從小聽到我媽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姑娘不行,照你家孩子差遠了”“我姑娘干啥啥不行”這樣的話。也就造成了我從小就是一個缺少自信、不敢主動的孩子:上課提問不敢舉手,喜歡的人不敢追,想要的東西不敢爭取。
所以,我要正視的第一個內在審判者的聲音,就是“你不行!”我在表格中,寫下相關的信息,(如圖所示)。
填寫圖表的過程,就是與內在審判者對話的過程,它會幫我們正視自己,
2.進行改變,清理內在的聲音
有目標,才容易達成,對于自己的療愈過程也是這樣。
通過第一步的正視自己的表格,我們知道了自己最常出現的內在審判者的相關信息,那么第二步,我們就是要主動出擊,改變自己。
對于這些包含任何貶低你的、剝奪你擁有需求和感情權利的信息,要堅決扔掉。
可以扔掉的信息包括任何貶低你的、剝奪你擁有需求和感情權利的信息。對于我來說,要扔掉的信息就是“你可不是那樣的!”每次看到別人的優秀時,我盡力壓制心內的這個聲音。
但是,有些負面的聲音,不用扔掉,我們只要換一種方式就可以了。“這種信息的原始形式很棘手,但小幅度的調整可以使我們從中受益。例如,‘工作第一,享樂第二‘’或許可以變成,‘重要的是找到工作和享樂之間的平衡。努力是很好的,因為只有這樣,人才能達成目標。但也要注意不過多地忽視其他方面’。這個信息其實也有一點有害性,但更符合我們自身的需求,也更能滿足生活關系的復雜程度。”
3.學會反對,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是自己的,不用任何人界定。
試著與內在統治者和解,最終還是要自由地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當別人給你下定義的時候,你可以從心里開始反對,堅信自己的評價才是正確的,給自己的生活制定規劃,一步一步慢慢地去實現它。
好友蘭也是一個被父母定義慣了的女兒。作為一個大專生,她能考公務員的至少少之又少,外加從小就不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所以當她母親聽到她要考公務員時,仍然是一句:“就你這樣能考上嗎?”這句話在蘭的備考中,多次出現,時時縈繞著她。
為了改變自己,她設定了三年考公的路線,一邊備考一邊升本科,并詳細地規劃到每日復習的進度。最終,第四年的時候,她如愿地考上了公務員。如今,她不再是那個唯唯諾諾的女孩了,而是一個自信大方的女公務員了。他真的做了自己的主人。
從前車馬很慢,碰到的人很單純,遇見的事很簡單。
如今,“時代拋棄你不會和你打招呼”,每一個人都處于焦慮與不安中。
與其在焦慮與不安中坐立不安,不如靜下心來傾聽內在審判者的聲音,整理好自己,不做“爛好人”,才能用力愛自己,收獲穩定的幸福。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