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 ----《花園》
2、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車高田水,薅頭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場子。這幾薦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過來的。這地方興換工。排好了日期,幾家顧一家,輪流轉。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干活時,敲著鑼鼓,唱著歌,熱鬧得很。其余的時候,各顧各,不顯得緊張。 ----《受戒》
3、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里一點是熱的。 ----《蒲橋集》
4、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五味》
5、愛,是一件非專業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術,不是商品,不是演出,是花木那樣的生長,有一份對光陰和季節的鐘情和執著。一定要,愛著點什么。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業余的,愛著。
6、拌蘿卜絲
小紅水蘿卜,南方叫“楊花蘿卜”,因為是楊花飄時上市的。洗凈,去根須,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為細絲,愈細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裝盤,輕紅嫩白,顏色可愛。揚州有一種菊花,即叫“蘿卜絲”。臨吃,澆以三合油(醬油、醋、香油)。
或加少量海蜇皮細絲同拌,尤佳。
家鄉童謠曰:“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飯,拌蘿菠。”可見其普遍。
若無小水蘿卜,可以心里美或衛青代,但不如楊花蘿卜細嫩。 ----《家常酒菜》
7、當時的人們無法理解為何別的大小店鋪都不再盈利,而王二一個普通簡陋的熏燒攤子卻蒸蒸日上,越來越有樣。他們那時,自是不甚清楚競爭的缺失所帶來的利好關系。運勢的迷惑復雜讓他們寧愿相信命運天定,也不愿深究現實原因和機遇的影響。所以他們雖然瞧不上作為寄生蟲的張漢,但也不會去質疑張漢的閑扯胡談。或許迷信命運一點,讓大家都輕松好過些。沒有稟賦就老老實實過老日子,因為人沒法去跟老天爭辯。有幸受寵的,就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份饋贈,把日子過得風風火火起來。 ----《受戒》
8、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受戒》
9、日本人派飛機來轟炸昆明,其實沒有什么實際的軍事意義,用意不過是嚇唬嚇唬昆明人,施加威脅,使人產生恐懼。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彈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草木春秋》
10、為什么現在會有點不能忍受文學作品的夸張?不過明明是隨感雜談就不能真誠一點嗎?果然是會抱怨別人身上自己的惡習啊… ----《人間草木》
11、立春前后,賣青蘿卜。“棒打蘿卜”,摔在地下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賣馬牙棗、賣葡萄。重陽近了,賣梨:河間府的鴨梨、萊陽的半斤酥,還有一種叫做“黃金墜子”的香氣撲人個兒不大的甜梨。菊花開過了,賣金橘,賣蒂部起臍子的福州蜜橘。 ----《歲朝清供》
12、南味的以揚州醬菜為代表,商標為“三和”“四美”。北方醬菜偏咸,南則偏甜。中國好像什么東西都可以拿來醬。蘿卜、瓜、萵苣、蒜苗、甘露、藕,乃至花生、核桃、杏仁,無不可醬。
中國菜多數要放醬油。西方沒有。 ----《老味道》
13、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
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弄筆半紀,今已華發。成就甚少,無可矜夸。
有何思想、實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華。
有何風格?兼容并納。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人無爭,性情通達。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我為什么寫作》
14、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后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并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現在不是都很愛吃了么?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五味》
15、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冬天》
16、拌菠菜是北京大酒缸最便宜的酒菜。菠菜焯熟,切為寸段,加一勺芝麻醬、蒜汁,或要芥末,隨意。過去(一九四八年以前)才三分錢一碟。現在北京的大酒缸已經沒有了。
我做的拌菠菜稍為細致。菠菜洗凈,去根,在開水鍋中焯至八成熟(不可蓋鍋煮爛),撈出,過涼水,加一點鹽,剁成菜泥,擠去菜汁,以手在盤中摶成寶塔狀。先碎切香干(北方無香干,可以熏干代),如米粒大,泡好蝦米,切姜末、青蒜末。香干末、蝦米、姜末、青蒜末,手捏緊,分層堆在菠菜泥上,如寶塔頂。好醬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許味精在小碗中調好。菠菜上桌,將調料輕輕自塔頂淋下。吃時將寶塔推倒,諸料拌勻。 ----《家常酒菜》
17、我的家庭是一個舊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習俗,都很舊。整所住宅,只有一處叫做“花廳”的三大間是明亮的,因為朝南的一溜大窗戶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紙。一直到我讀高中時,晚上有的屋里點的依然豆油燈。這在全城(除了鄉下)大概找不出幾家。 ----《宋朝人的吃喝》
18、我父親是我所知道的一個最聰明的人。多才多藝。他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他還練過中國的武術。他有一問畫室,為了用色準確,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畫,以“懶”出名。他的畫室里堆積了很多求畫人送來的宣紙,上面都貼了一個紅簽,“敬求法繪,賜呼××”。 ----《一輩古人》
19、賞花賞到氣息,氛圍,情懷。隔江看花,隔窗聽雨,隔著人世中一層一層占有的標簽,輕啟那古舊又明潤的光。 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人間草木》
20、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的舉杯致意。 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取你一如初見。 ----《人間草木》
21、薅三遍草的時候,秧已經很高了,低下頭看不見人。一聽見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濃綠里唱:梔子哎開花哎六瓣頭哎……姐家哎門前哎一道橋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兩步就趕到,趕到就低頭薅起草來,傍晚牽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這里的習慣,牛卸了軛,飲了水,就牽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滾撲騰,弄得全身都是泥漿,這樣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掛十四軋的水車,兩個人車半天就夠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車杠上,不緊不慢地踩著車軸上的拐子,輕輕地唱著明海向三師父學來的各處山歌。 ----《受戒》
22、"深山藏古寺",難的是一個"藏"字,藏就看不見了,看不見,又要讓人知道有一座古寺在深山里藏著。許多畫師的畫都是在深山密林中露一角檐牙,都未被錄取。有一個畫師不畫寺,畫了一個小和尚在山下溪邊挑水。和尚來挑水,則山中必有寺矣。 ----《彩云聚散》
23、我父親是我所知道的一個最聰明的人。多才多藝。他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他還練過中國的武術。他有一間畫室,為了用色準確,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畫,以“懶”出名。 ----《宋朝人的吃喝》
24、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汪曾祺散文》
25、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汪曾祺散文》
26、人世間有許多事,想一想,覺得很有意思。有時一個人坐著,想一想,覺得很有意思,會噗哧笑出聲來。把這樣的事記下來或說出來,便挺幽默。 ----《彩云聚散》
27、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人間草木》
28、我父親是個隨便的人,比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幾歲時就和他對座飲酒,一起抽煙。他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這種脾氣也傳給了我。不但影響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輩的關系,而且影響了我對我所寫的人物的態度以及對讀者的態度。 ----《一輩古人》
29、張大千發現畢加索用的是劣質毛筆,后來他在巴西牧場從五千只牛耳朵里取了一公斤牛耳毛,送到日本,做成八枝筆,送了畢加索兩枝。他回贈畢加索的畫畫是兩株墨竹——畢加索送張大千的是一張西班牙牧神,兩株墨竹一濃一淡,一遠一近,目的就是在告訴畢加索中國畫陰陽向背的道理。 ----《汪曾祺:文與畫》
30、漠漠春陰柳色新,凍云欲濕上元燈。
行過玉淵潭畔路,去年殘葉太分明。 ----《人間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