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是為了功名。
自從隋煬帝設置科舉制度開始,讀書成了大多數底層人民,改變命運、向上突破階層固化的最可靠的途徑。
今人讀書,同樣如此。
固然有真正愛書,手不釋卷,一生與書為伴的人,但大多數的我們,讀書的目的還是為了獲取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古時書少,古人時間多,一個人只要熟讀四書五經、程朱理學就夠了,而且科舉考試上千年不變。
如今單單國內每年的出版物就有將近30萬,全球有多少,更不用說知識大爆炸的二十世紀,總共誕生了多少書籍。
有人聞到了商機,于是有了《每天聽本書》,雇個人幫你讀書。
羅振宇在002號知識發布會重磅發布的《每天聽本書》固然是一款出色的產品無疑,但是它給不了一個人專注閱讀時那種浸入式的體驗。沉浸式的閱讀更有助于大腦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固化。
掌握了速讀,每天讀本書,也未嘗不可。
埃隆馬斯克毫無疑問是當今繼喬布斯之后最耀眼的商業奇才,據說他學習力驚人,他們公司任何一個人走他都不怕,因為他只要學一晚上,第二天就能把人家活給干了,而且干的比人家好。
馬斯克訪問清華的時候,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追問馬斯克的學習方法是什么,馬斯克的回答就是通過讀書。
童年的馬斯克性格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對讀書的如饑似渴,很小的時候就書不離手。“他每天讀書十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周末的時候一天能讀兩三本書”,他的弟弟金巴爾說。
所以我覺得,閱讀在某些方面塑造了馬斯克的性格。
速讀的原理
根據人們接收信息時的主導感官渠道,我們可以劃分出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三種類型。
要判斷一個人究竟是哪種類型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留心觀察其日常表達。
比如,一個視覺型的學生往往會說“我看懂了”,“看上去進展不錯”或是“不難看出”等。
一樣的意見,如果從一個聽覺型的人嘴里說出來,就很可能是“我聽懂了”、“聽上去不錯嘛”等。
聽覺型的人接受信息的速度比視覺性的要慢,聽覺型的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把它讀出來,把它變成聲音,然后把聲音傳給耳朵,由耳朵進入大腦;而視覺型的人直接把文字變成可以理解的信號,直接傳給耳朵。
所謂快速閱讀的原理,其實就是省去中間耳朵的通道,直接將文字變成可以理解的圖片信號,所以速讀也叫視讀,或者叫眼腦直映閱讀法。
如何消除默讀
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在知乎或者百度知道上求教速讀心法,高手總會回答,心里不要跟著默念,速度自然就會上來了。
道理大家都懂了,可總是控制不住的跟著默讀,怎么破?
首先我們要弄懂,我們為什么會默讀。
我們的大腦處理速度非常快,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速度,大腦就會控制不住地開小差。
這里給大家介紹兩種方法
手指引導法(這也是我訓練的關鍵方法):
把右手的食指放在任意一頁的第一行開頭,然后用這根手指引導著自己的視線,一行接一行地閱讀。訓練的初期請堅持使用,起初可能會有點別扭。
手指輔助的好處一是可以幫你集中注意力,避免開小差,二是可以保持你的眼球直線移動,提高移動速度。
三二一練習法:
找一段文字,在第一遍時用手指快速地移動,在能理解文字意思的基礎上讀三分鐘,記下你完成的位置。在讀第二遍的時候,用兩分鐘的時間讀到你前面標記的位置。在讀第三遍的時候,爭取用一分鐘的時間完成。
當你第一遍的時候,可能一分鐘讀了300字,當第三遍的時候一分鐘就是900字,記住這個手指移動速度,當你能用這個速度接著讀時,你就不會默讀了。
如何擴大你的視幅
除了眼球的移動速度,消除耳朵的過程,還有哪些決定性因素呢?
視幅
我們很多人讀書,是以字為單位,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其實我們的余光可以看到旁邊很多字。
這就好比你的五個朋友站一塊,你只看其中的一個,就能知道其他四個是誰了,因為五個人你都很熟悉。
當我們以詞或者句子為單位,閱讀速度就會成倍提高。真正的速讀高手甚至可以一目十行,比普通人速度至少快十倍。
一些擴大視幅的訓練方法
舒爾特方格訓練
舒爾特方格是在一張方形卡片上畫上 1cm × 1cm 的 25 個方格,格子內任意填寫上阿拉伯數字 1 ~ 25 等共 25 個數字。訓練時,要求被測者用手指按 1 ~ 25 的順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時誦讀出聲,施測者一旁記錄所用時間。
這不僅可以擴大你的視幅,更能提高你的專注力,每天練習15~20分鐘,效果很快就能體會。
三維立體圖訓練法
看3D圖,不僅可以擴大視幅還能緩解眼部疲勞。(app store里可以下載3D圖app)
將眼睛放松,眼睛微閉,模糊的看3D圖,將焦點放到圖片后面遠一點,然后慢慢向自己移動焦點,直到能看到3D圖,堅持看60s左右,每天練習,必有效果。
總之,速讀是一項技能,它不是你看懂幾篇文章,看過基本書就能掌握,他需要長期大量的閱讀訓練才能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