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畢業后就被父母托關系塞進了老家的一個事業單位,可是這份工作并不是他自己喜歡的,也不是他想要的,尤其是同學聚會之后,看到其他同學在外面都混得風生水起的,他更是按捺不住想跳槽的決心。
回到家他卻猶豫了,“現在出去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要不先等等,等到多學一點東西再出去吧”。一晃十年過去了,他依然待在原來的單位沒有動,開始時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所以要等等,后來覺得自己年齡大了,就算了吧。
S想著“等等”,他等的不是時間和機會,也不是等著能力的提升,而是用等來掩飾內心的猶豫和害怕。
不只是S喜歡“等”,很多人都喜歡“等”。
這物品很好,等到有重要的客人時再用吧;孩子還小,等他再大一點我再顧及自己吧;工作雖然不好,但是老板說以后會給我機會,等等再說吧……
“等等再看”“等等再說”“等等再決定”已經成了大部分人的口頭禪了。一個“等”讓很多人錯失良機,錯失光陰。
他們為什么喜歡“等”呢?
因為對未來不確定的擔憂,他們不知道走出去未來會是什么樣子。
因為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對自我價值的貶低,他們不相信自己完全配得上更好的。
因為對走出舒適區的恐懼,他們不知道走出舒適區磨煉了技能,拓展了視野,人生的道路只會越走越寬。
我們的未來永遠都是一個未知數,與其在等待中被動選擇,不如主動出擊,讓不確定的未來變得確定。
1.改變思想,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什么都喜歡等等再說,是源于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未來的變化,不知道前方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等著自己,他們不敢去做任何不能確定結果的事情。
潛意識理論告訴我們,當我們總是想著糟糕的事情的時候,糟糕的事情就會降臨;當我們在心中祈禱幸運的事情降臨時,根據吸引力法則,我們的期待的結果也許就出現了。
未來永遠都是不確定的,與其帶著恐懼和憂慮上路,不如相信未來是美好的,而且會越來越好。
朋友老羅想辭職去創業,周圍很多人勸他“你都四十多歲的人了,在單位已經是個領導了,還去折騰什么。你確定自己出去能夠混得更好?如果出去了,你創業不成,到最后一無所有怎么辦?”老羅卻斬釘截鐵的說:“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這樣波瀾不驚的度過,雖然創業有可能失敗,但是,不創業我的人生就是失敗的。我相信我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如今的老羅雖然沒有多么突出的成績,但是他的公司也在慢慢步入正軌,他自己從來沒有后悔過出來創業。
打破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2.加強學習,增強自身實力
領導每次讓同事F去參加比賽,F總是說“等等吧,下一次吧”。可是“等等”之后他并沒有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到下一次再讓他參加的時候,他依然說“等等吧”。時間長了,領導再也不提讓F去參加比賽了,F的職業發展也陷入了瓶頸。
F不愿意參加比賽是因為自身實力不夠,這也是很多人喊“等等”的原因。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學習,不斷學習知識打磨技能,讓自己變得強大。
朋友笑笑畢業就當了老師。后來去上海找老同學玩,發現自己太落后,視野完全被局限,她就想著要辭職去上海,可是又怕自己的能力不夠,辭職之后不知道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未來等著自己。
為了能夠說服自己,大膽的丟掉事業單位的飯碗,為了說服父母,她給了自己一年時間去提升。
一年的時間她讀了100多本書籍,系統的學習了目標職位的知識和技能,還利用暑假去了當地一個公司去實習。一年后終于如愿進入上海一家還不錯的公司并且快速站穩腳跟。
沒有誰天生就可以,面對未來的不確定,與其空等讓時間白白流逝,白了少年頭,不如苦練技能,讓自己有實力有能力打破禁錮,面對未來。
3.不斷探索勇于走出舒適區
蔡康永曾經說過一段話“15歲覺得游泳難,于是你放棄學游泳,18歲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語難,于是你放棄英語,28歲有一個很棒但要求英語很好的工作,你只能說,我不會耶。”
因為畏難就躲在自己的舒適區,結果你的人生一輩子都只會在原地打轉。
朋友L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風風火火、想做就做,不斷折騰的人。
別人在事業單位就享受事業單位的安逸,她卻要去考研。研究生讀完又想去學習心理學。每個周末東奔西跑,不是參加心理學培訓,就是去求師指教。
五年過去了,她在心理學這一塊做得越來越好,現在每年都要外出給別人培訓若干場。最近她又想寫書,準備出書了。
L的折騰讓她的人生越來越精彩,而當初說她瞎折騰勸她想想清楚等等再說的同事,依然待在那個不溫不火的單位過著多年如一日的生活。
人生短暫,不想讓自己后悔,就要不斷探索,不斷折騰,不斷走出舒適區。
跟自己較勁,才能活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如果每天在你的銀行戶頭上存86400元,當天不取不用,過了零點就清空,你會等等再取嗎?肯定不會!
可是我們每一天時間銀行的戶頭里的86400秒到零點就清空了,你為什么要等等呢?
不要再等等了,等只會讓你失去機會蹉跎光陰,最終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想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