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孩童的時候是沒有焦慮的。焦慮始于我們長大后認識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始于我們不再天真。這是一個信息更迭快速的社會,每個人都形色匆匆,著急尋求自己的出路。
焦慮已成為當代社會人的一個代名詞:失眠、暴躁、效率低、抑郁是其表現。緩解焦慮,說到底是大環境下個人自我突破的過程。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大環境是不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由內而外地不斷提升、堅強自己,方能應對外面的瞬息萬變。
(1)情緒穩定
內心平靜、情緒穩定是做成事情的前提。很多時候慢慢來,往往比較快。這時的“慢”更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心緒安定。工作強度的加大、無休無止的加班、同事的勾心斗角、朋友的不理解、自己的無助等,都會讓人煩躁不安。大腦是控制行為的:關閉外界的影響,做到靜心,保持冷靜,找到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法,才能一步步完成目標。
在工作、生活中,盡量做到情緒穩定。亂發情緒,意味著最后收拾場面的還是自己,不管是對于家人、朋友、還是同事。控制住外在的情緒,鍛煉自己盡量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更好地應對這個社會的紛繁蕪雜。也只有內心安靜了,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焦慮。
但是,鍛煉心智是個長期的自我認知、自我和解、自我提升的過程,是辛苦的自我救贖階段。負面情緒終究需要尋求一個出口,所以有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興趣愛好,在郁悶、痛苦時可以讓情緒得以疏解,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定期讀書,在書中看遍人生百態,了解外面世界,通過書本剖析自己的內心,也可以不斷地增強抗壓力。
(2)方向明確
“磨刀不誤砍柴工”告訴我們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很多人一路走來看似是順著固定的軌道前行:考大學、糊里糊涂跟著熱門選專業、大學畢業、投簡歷找工作、結婚、生子。但是實際上,我們都是流水線的螺絲釘,隨著大眾。結果就是驀然回首,不知道自己為何走到了現在這一步,不知道自己喜歡擅長的什么,不知道前面的方向是什么,每天的感覺就是被推著走,然后焦慮。有些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人結合環境、個人興趣、性格等指導、規劃未來,這些人實在是太幸運了。因為他們走的每一步都有方向性,一眼能看到自己十幾年后、甚至幾十年后的發展,這樣的前行是心安的,是有奮斗的奔頭。
而對于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能做的就是驀然回首焦慮后,在工作生活中,多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未來在哪里,自己做什么是開心的,自己向哪個方向去努力才能有安全感,而不是一味地趕趕趕,直到趕到胡同無法回頭。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為了現在或者將來的我們不焦慮,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時不時的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的努力方向對不對,自己的路怎么能走得更好更寬闊。
(3)自律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情緒穩定、明確方向都是個不斷努力尋求的過程。而自律是我們現在就可以做到的。除了必要的工作,爭取做到不熬夜,這樣早起吃個滿意的早飯,開始一天的工作。每天給自己定個自律的小目標:比如平時晚上12點休息,則首先第一周爭取能提前到11點半休息,之后慢慢提前時間。
作息規律,加強鍛煉,每天完成一個小目標,越來越自律,在這個過程中,內心對自己的認可、滿意度也會隨之提高,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而自律的習慣形成,會讓身體和心理更加健康,人也會隨之開心,對于工作、生活的進步起著促進作用。
在這個快速發展、信息實時更新的社會,每個人都難免焦慮。但是另一方面,焦慮其實也意味著我們愿意尋求更好的發展;安于現狀的人是不會焦慮的。焦慮的產生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意,這說明了我們想改變,想去進步。所以,焦慮的我們也是在不斷尋求進步的我們,而我們也終將會變得的更好。
*作者:海昕,用法律人的思維,發現生活中的美和溫暖。用文字記錄你我的感動。微信公眾號海昕(hxhaixin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