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名著之所以能夠流傳,是因為它的精神內核和思想精華值得反復咀嚼,經得住時間的考量和反復的推敲。
于莎士比亞來說,哈姆雷特是唯一的,于讀者而言,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在不同的讀者眼中,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莎士比亞。
對文學作品及塑造的人物不同的詮釋會給我們不同的啟示,對作者寫作意圖、寫作技巧的分析也會給讀者不同的感悟。
特別是對名著名作的謀篇布局、寫作技巧、作品人物的分析,以及作者人生閱歷、寫作背景的仔細研讀品味和推敲,于我們的寫作,會大有裨益。
本期【談寫作】周刊,在近期談寫作專題中,精選了關于名著名作中寫作技巧或人物分析的文章,以期給大家展現不同作者解讀下的名著名作的風采。
一個人來到世上首先要具備靈魂的力量。每個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面臨著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塑造自己強大的內心,以期待內心的覺醒,使她可以自信而獨立地面對生活,只有這樣,女性才能獲得最終的圓滿與解放。
丹菡鑒語:《簡愛》描寫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卻不止于愛情故事,也是一部自我塑造的勵志之作。對它的解讀,如果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你會發現,幸福的答案藏在本書中。
他不是那么冷冰冰心中只有怒氣與輕蔑的,他對廣大的中國人有著最深切的同情和熱愛,說他外冷內熱也好,說他又怒又哀也好,雖然都只是他性格的總括或是個性的一角,但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尊敬,所以他才會筆耕不輟,他才有著強烈的復仇精神,他才有著不滅的批判之筆。
丹菡鑒語:上學時讀魯迅的文,便覺他是犀利的斗士,嚴謹不茍言笑,刺猬般的頭發沖天而立,處處彰顯的是力量和斗志。
及至讀到《論“他媽的”》,一句“他媽的",先生博古論今,橫貫中西,到最后引申醇化出為現在時行的“我的親愛的”的意思,真真體現了魯迅先生極為幽默好玩的一面。原來犀利如他,心里,也住著一個小小孩。
看了本文作者從對《故事新編》解讀,會讓你認識更立體的魯迅和他不同的寫作風格。
蕭紅的文字是帶著一股“笨拙”勁的,透著孩童般的稚氣,這倒是與她在小說中所處的年齡階段相一致,具體表現就是短句很多且常有重復,以致于段落都常常是精短的,幾乎很少出現長段落來集中描述什么,有一種干脆利落之感,成為冷眼剖析挖掘人性的有力支撐,頗得魯迅先生文風的神韻,也難怪魯迅先生對她有很高的評價,正所謂脾氣相投。
丹菡鑒語:蕭紅的作品,控訴了社會對女性的不公,她大力倡導女性追求自由。并透過女性悲劇人生,看到了人性的愚昧,以及社會精神的“荒涼”,覺知了生死的意義,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風,成為那個時代的清醒者。
趙辛楣作為一條暗線,貫穿全文,陪襯方鴻漸這條主線,時交織時平行,時明朗時隱約。錢鐘書塑造這么一個接近完美的男性角色,來襯托方鴻漸這個悲劇人物,我想,是不是錢鐘書心目中理想的男人就是那個模樣?換句話來說,趙辛楣即便來到當今,也是一枚男神。
丹菡鑒語:對趙辛楣這個人物,最初的印象源自《圍城》電視劇英達演繹的那個戴著眼鏡肉肉形象的人物,與男神形象相去甚遠。看了本文作者對趙辛楣人物性格的解析,完全刷新了印象和觀感,甚而體會到他情商智商極高的一面,有秒變男神感覺。
兩部作品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典雅之美。《梅雨之夕》中的男子用理性壓抑了人性隱秘的欲望,作品本身回避了艷俗的文字和露骨的場面,字里行間流露著清麗婉約的氣息。《雨巷》中的男子亦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強烈反應,靜默地看著丁香姑娘消失于視野而獨自憂愁,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丹菡鑒語:這兩篇美文皆是寫雨中的邂逅,同樣直抵心靈深處,余味無窮,沁人心扉。本文作者通過對兩篇美文的對比,從寫作手法、特別是心理等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賞析,重現了那美好的雨天遇見的微妙心理。
詩作不會因讀者的詮釋而變得不是它本身。但是詩作本身卻也未必有確然的評判準則可言。
那么,是否可以據此而讀《詩經》一類的作品,并認為對《詩經》的詮釋可以自出新意呢?
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界對《詩經》的誤讀,可以追根溯源到對“興觀群怨”的誤讀上。我們在這里,就是要說明古人的“興觀群怨”的本意,以及現代的誤讀究竟出現在何處。
丹菡鑒語: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興觀群怨,最初來自于孔子對詩的社會作用的概括,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本文作者從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界對《詩經》的誤讀談起,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不少都有羞羞的描寫。最著名的當屬《金瓶梅》了。
當年韓劇剛引進我國時,都是清純得不得了,比如《藍色生死戀》《天國的階梯》等,但照樣把一群當年的少男少女現在的油膩或不油膩中年男女感動到一把鼻涕一把淚的。
文學作品中那些羞羞的描寫,在寫作技術層面真的是必要的嗎?不寫這些真的就沒有辦法表達出作品深刻的內涵了嗎?歡迎大家從寫作的角度純潔地聊一聊。
丹菡鑒語:此話題,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風趣的回復在文中。丹菡認為,若為情節推動,人物性格塑造,對羞羞之事自然而然、點到為止的描寫,倒是水到渠成,令文章自然天成,更添文采。若只欲博人眼球,其描寫對于情節推進、人物刻畫并無裨益,反倒畫蛇添足,于文無補,流于低俗矣。你的看法呢?
結語
本期共計篩選優秀文章6篇,社群話題活動1篇,共計7篇,排名不分先后。部分文章可能會被選入月刊,敬請關注。
寫作的路上貴在堅持,愿我們永遠相伴而行!【談寫作】專題見證你的寫作歷程,歡迎投稿本專題。
編輯&選稿:丹菡
期刊審核:驛路奇奇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談寫作】專題敬獻。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