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百年不遇的疫情影響,很多國家都封閉了國門,因而對外向型企業帶來的沖擊非常大,有些外貿企業可能難于承受市場下滑的壓力而走向破產倒閉。那些苦苦掙扎在生死一線的外向型企業也感嘆市場難做,它們做了很多推廣,合作了很多平臺,效果都不太理想,花錢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歐美都是消費的大市場,也是中國外貿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很可能是因為你不太了解歐美消費者們的消費習慣,不懂歐美采購買家們心理是怎么想的,他們通常在商品采購方面習慣怎么做。沒有認真思考過該如何去做歐美市場,以至于你的歐美戰略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論支撐。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對歐美市場進行一點必要的研究,特別是對當地采購買家的采購習慣熟悉和了解,在將產品打入歐美市場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歐美市場的特點
美國與歐洲還有點不一樣,美國屬于比較新興的市場,非常有活力,消費潛力巨大,也是最大的消費單體。美國是移民國家,人員的流動性大,各種成分都有,對消費品的需求旺盛。而且美國很多的低端產業都外遷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譬如中國,越南等這些勞動力密集的國家。所以美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商品,特別是生活用品。而且美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高,對外的依存度高。
而歐洲就不同,歐洲自成一體,本身制造業非常發達,不論是重工業,輕工業,還是電子信息產業等,歐洲基本就能形成一個閉環。所以,相對來說,美國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而歐洲近似于一個保守的市場。
歐洲的傳統與保守體現在方方面面,譬如他們雖然號稱自由民主的前沿陣地,但他們仍然保留著象征王權的王室和貴族等。當互聯網購物在美國和中國炙手可熱的時候,歐洲的網購并不發達,他們甚至沒有一家像樣的B2C或C2C平臺。5G技術在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受到熱捧,歐洲人還在相信5G信號會影響他們的健康而進行抵制。還有,他們一棟房屋可以住上百年而不變,街道也很少有變化。
歐洲國家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他們福利高,生活優渥,做不做事相差不是特別大,造成了歐洲人的保守與懶惰。歐洲人崇尚自由,追求享受,從這次疫情中歐洲人不愿意宅家受束縛就可見一斑。
歐洲是現代工業革命的搖籃,傳統制造業非常強大,很多的核心技術也被歐洲掌控。所以他們有一種自然的優越感,天生的傲慢與偏見,特別是針對那些傳統的“落后國家或地區”,譬如中國,譬如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還有非洲等等。
第一次產業革命出現在歐洲,第二次,第三次產業革命出都現在美國。歐洲和美國都是制造業重鎮,特別是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等,核心技術和關鍵的生產加工工藝也都掌握在他們手里。所以要想進入他們的市場,去分享他們的蛋糕,去搶占他們的領地,不是那么簡單的事。
但歐洲不是封閉的市場,他們崇尚自由經濟自由貿易,主張政府不干預經濟與市場。所以,商品出口歐洲仍然有非常大的潛力。但歐洲對產品的品質要求較高,歐盟的標準也往往要高于我們的“國標”。而不是我們認為的款式,價格等外在因素形成的產品競爭力。如果你的產品以歐洲為外銷第一戰場,可能不一定是理想的選擇,門檻會較高。而新興市場譬如亞洲、非洲等可能更適合,準入相對較低。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阻礙了中國商品在歐洲和美國的市場開拓,那就是美國發起的對中國的打壓與圍堵中,作為美國傳統盟友的歐洲自然也需要從感情上進行聲援,抵制中國的崛起,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同根同體。故而,歐美國家發起對中國產品的調查,一波接一波,使得中國產品進入歐美市場的難度加大。
用母語去進行網絡推廣方能贏得買家
為什么在外貿推廣的網絡推廣中,強調用母語去改造你的網頁?因為哪里的人都一樣,都習慣用母語去進行網絡搜索。我們大陸的中國人肯定是習慣用漢語,而且是簡化漢字去搜索,我們選擇的搜索引擎一般也都用“百度”。而像香港,澳門與臺灣人進行網絡搜索時,他們可能多用到繁體漢字,更有可能用到“Google”或者別的搜索引擎去搜索,這就是搜索習慣。作為網絡推廣,必須符合這些游戲規則,推廣才會高效,否則就可能錢花出去效果卻不大。
很多人以為英語是世界通用的,感覺似乎只需要用英語去做推廣,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錯!事實告訴你,生活場景里大部分人還是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母語。譬如我是中國人,那么我說話,看書,寫作或上網等等,基本用的都是漢語和漢字。至于英語只是在某些特定場合或必要的時候才會去用,用起來也遠沒有母語那么流利。外國人也一樣,不是所有國家都使用英語,更不是所有老外都習慣使用英語。你讓德國人,法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都去用英語,那你的推廣效果會大打折扣,你會損失很多的市場和訂單。但你如果有德語,法語,日語和韓語等小語種網站,那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可能會去看一看,甚至可能認為你的企業就是他們當地的企業,感情上會親近很多。
我們說互聯網經濟就是“注意力經濟”,當有人愿意瀏覽你的頁面,網站點擊率高,你的價值就大,帶來的相應回報也就會更多。用母語制作的網頁就能很好地抓住瀏覽者的眼球,讓點擊率變成你祈望的詢盤或訂單。
還有一種情況,對于歐美的采購方來說,年輕人可能更多地去網上搜索產品,他們的英語水平也許更好。但年輕人大多只是管理層,還沒有達到決策層面。做出采購決策的大多數是那些年齡比較大的領導們,但領導們更是習慣用母語。如果采購經理遞交給領導的是一份英文的文件(商品信息),領導看起來比較費力,那么他還會非常樂意地全部看完嗎?如果遞交給他們的是他們母語制作的材料,領導很容易看懂,就更容易做出決策。這里也往往會用到像我們InderstryStock平臺暖心添加的“收藏”與“打印”等功能。
產品推廣需要持續不斷地發力
歐洲人雖然比較保守,但一旦建立了合作關系,就很穩固。他們更加欣賞持續的供貨能力,長期的合作關系,不會喜新厭舊。除非你的產品是獨創的,有卓越的性能,可靠的質量,非常高的性價比,沒有可以替代的,否則他們不會輕易地換來換去。但中國的供應商們心理往往更喜歡求快,希望能夠馬上見效。這是文化的不同,觀念的差異造成的。
中國的外向型企業大多是小微企業,是私營企業,他們追求短期效益,希望投入會馬上就有回報。如果不能盡快產生回報,他們寧可放棄。但做市場往往需要不斷地投入,不斷地沉淀,慢慢才會出現起色。不管是企業還是產品,都需要不斷地培養市場,將企業的文化和產品的認同不斷灌輸給消費群體。為什么需要不斷地曝光?持續不斷地存在,說明你的企業經營穩定,產品質量可靠,管理方面沒有問題。如果你有一段時間在網上突然“消失不見”了,各種的疑問與猜測就會紛至沓來,這企業是不是不行了?是倒閉了?產品質量出問題了?還是經營管理方面的原因?新的買家更不會輕易地去關注你。像那些全球知名的品牌,他們的宣傳推廣基本上都是持久的,譬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麥當勞,肯德基,可樂,耐克鞋,阿迪達斯等等等等,它們的廣告更本就停不下,它們的推廣也是無孔不入,所以它們永遠都有一大批忠實的消費者。
想要賺快錢,歐洲市場不一定適合你。要去培養市場,培養消費習慣,品牌意識。就像日本的廠商占領中國市場,他們從我們的娃娃時代開始就植入他們的品牌信息。
疫情帶來的商業機遇
最后,疫情雖然對外貿企業是一次巨大的災難,但也帶來了幾點機遇:1,全球供應鏈大洗牌,重新定位。而中國企業因為盡早復工復產,如果能抓住機會彌補市場空缺,無疑是贏得歐美買家的良好合作機會;2,中國在全球抗疫中的卓越表現,特別是對世界各國的出手援助,為中國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同時也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提供了正向積極的助力;3,當疫情到來的時候,從歐盟國家各自為政,互相算計,就可以看出,歐洲國家不可能再鐵板一塊。就像塞爾維修總統武契奇說的:“歐洲…只是童話”!就是說,過去的盟友不可靠不可信了,企業也會好好考慮下一步的合作關系了。那么,這些對中國的供應商們都是非常好的機會。能不能把握機會,能不能將你的產品打入保守的歐洲市場,這個時間段是比較關鍵的。
我這里所寫的不一定完全正確或非常全面,但可給外向型企業作為參考,特別是關注歐美市場的中國企業。我的觀點不是學術型的,部分來自對我們IndustryStock平臺的認知。IndustryStock是起源德國面向世界的B2B專業平臺,服務客戶超過42萬,展示的商品超過400萬種。做外貿推廣,最經濟最高效的秘訣都在IndustryStock。僅僅我們,就能最大地滿足外貿推廣的全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