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愛情走到婚姻這一步,風花雪月總是要面對現實的殘酷真相。不買房丈母娘不同意結婚,女方一定要在房本上加名字,丈母娘一定要十萬塊彩禮錢,打開網頁,滿屏都是男子的控訴。一個女孩子如果在網上抱怨,男方不給彩禮,房子上不愿加自己名字,一堆人滿懷正義對該女子口誅筆伐,仿佛要了彩禮和房子,這個女孩子就是妄想不勞而獲,不顧男方父母死活。女子滿腹委屈,我什么都不要,萬一離婚我年老色衰又生了孩子,我要過得多慘。又有人說難道還沒結婚就想著離婚,愛情呢?
? ? ? 相愛的人為什么要站到對立面呢?我覺得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懂社會的規則是到底仁義還是自私?我認為社會的規則應該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理解。 對上位者來說社會規則是領導規則,這個規則是為了更好地統一思想,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這點最典型的例子是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什么獨尊儒術,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孔孟的精髓就是仁愛,所以上位者的這個規則可稱為仁義規則。這就是為什么上位者大力宣揚平等、仁愛、無私。
? ? ? 但是對下位者來說,社會的規則就是生存規則,什么是生存規則,也許用前些年名噪一時的“叢林規則”來描述更恰當。社會是殘酷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是小我的,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讓自己及自己的家人更好地生存,這個生存包括生命和尊嚴,只有自己的生存要求滿足了,才會想著把仁愛施予別人。這也是孟子的原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到這里肯定很多人不認同,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無私的人,有的人為了別人的生命犧牲,有的人為了集體財產犧牲。姑且不論這些人做這些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犧牲,就問這樣的人有多少。當然,這些人爆發的人性的光輝,我等只能仰望。
? ? ? ? 中國歷史上絕對不乏仁義之士、道德君子。趙云長坂坡救回阿斗,劉備接了孩子,扔到地上,怒罵:“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魯迅《狂人日記》中有段名句:“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對上位者,仁愛是手段,對下位者,仁愛僅是生存的規則。這個規則的尺度,是只有自己能把握的。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掉水里,你只能救一個,你救誰?自己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生病了,你的錢只夠救一個人,你救誰?事情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雙贏的。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謂之吃相難看;救了別人犧牲自己,那自己家人誰來救贖;如果犧牲家人,我只能說這是為了名利的狂徒。
? ? ? 話題再說回那個要彩禮和房子的姑娘。男女在出生前就不平等了,還在娘胎的時候,因為性別選擇,一些女孩子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出生后,如果家境不好,很多女孩子連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上了大學如果你要考研你會發現,多數導師寧愿要低分的男生也不要高分的女生。畢業了找工作,更是如此,一個產假就嚇倒了一堆用人單位。女孩子想要達到男生同樣的位置,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彩禮是社會的約定俗成,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女孩子的青春無疑是最大的優勢,男的這時候往往沒錢沒事業,這時候結婚男的給出的只有口頭的承諾(試問自己是不是一諾千金的人),女孩子卻要付出實實在在的青春。女孩子利用優勢多給自己爭取一點合理保障(我說的當然不包括騙婚,敲竹杠等特例),我覺得真不算過分。
? ? ? 這個時候肯定有人說,那他們是相愛的,為了愛情不能跟他先吃苦后甜嗎?小說里,電視里,到處是這樣的例子,某某女主嫁給一窮二白的人,最終憑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看到這里估計很多人已經反應過來,我們又被電視、文字洗腦了,電視終究是電視,現實有多殘酷,階層跨越有多難。愛情是什么?如果一個男人用愛情和道德綁架一個女孩子裸婚,這還是愛嗎?
? ? ? 婚姻是兩個人共同尋找幸福,爭取自己能爭取的,積極生活,如果愛情真到了山窮水盡那天,也不用拿道德綁住男人,灑脫放手,一個姑娘如果理解了這些,那真是一個難得的務實的好姑娘。
? ? ? 務實無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