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非暴力溝通》讀書會上,我提出一個問題,大家都熱情地支持我,有的伙伴在傾聽我,有的伙伴在我看來是在分析,判斷……有那么一刻,我正在體會主持人角色扮演我的情況時,B伙伴馬上接著表達,這時我心思完全不在B伙伴的表達上,因為思路被打斷,內心感到很遺憾,特別需要哀悼,這時,我直接打斷了B伙伴的話語,誠實表達了我的哀悼。
B伙伴和其他書友在后面另一個伙伴的案例中繼續給予充分的支持,同時,我體會到內心一絲不耐煩,我的頭腦中冒出一個念頭,這是分析,判斷,不是傾聽,(完全忽略了大家對他人生命作貢獻的需要),于是我向主持人提出疑問,好奇這種支持的方式能否真正支持到案主,主持人可能也有類似的體會,于是打斷了B伙伴的發言,回歸非暴力溝通的傾聽方式對案主進行梳理,梳理完后B伙伴繼續馬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主持人第二次打斷了她的表達,同時邀請案主對她的傾聽梳理進行反饋(傾聽對方后及時邀請對方進行反饋這一點特別值得借鑒,有利于案主繼續深入體會當下的梳理)
連續三次被打斷,B伙伴可能感覺很堵,很憋悶,也可能有些困惑,為什么大家都沒有被打斷,就只有我被打斷?特別渴望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到案主,也特別渴望自己的支持方式得到認可和肯定,也特別渴望自己的發言是被尊重的,后來她選擇了暫時離開。
聽到B伙伴表達暫時離開讀書會的想法時,大家都表示遺憾和不舍,我也體會到主持人和我自己內心的遺憾和不舍,特別渴望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支持到讀書會上的案主,同時,卻忽略了對B伙伴的欣賞和尊重。
在以后的溝通中,再遇到需要打斷他人,回歸到我們希望的非暴力溝通方式的情況時,要記得看見和尊重讀書會上的每一位伙伴,至少,等對方把她希望講的話表達完后,再去誠實表達對她的理解和我們自己的渴望,也許這樣,就更能達到非暴力溝通“與人建立高品質的連接”的狀態。
今天的沖突,鮮活地印證了活出非暴力溝通是我們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覺察和踐行的,就像馬歇爾說過,即使他自己,在實踐非暴力溝通的路上也時常遇到挑戰。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