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寫作的人,往往思考能力較強;持續寫作的人,容易收獲成就感和幸福感;寫出一定影響力的人,通常有著豐厚的金錢回報……
寫作很重要,人人都應學。是的,這毋庸置疑。可是,初學寫作者最關注的問題來了:寫作這種威力巨大的能力,能靠學習獲得嗎?
無謂爭論,可以休矣
對于“寫作是否可以學”,很多人會說:寫作是有規律可循的,當然可以學!大學里,有高大上的寫作班;互聯網上,有火爆的寫作訓練營;市面上,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寫作指導書籍……這不都說明寫作可以教、可以學嗎?
可是,反駁者也會立馬站出來:寫作需要天賦、才華、靈感和機遇,這些根本學不來。那些可以傳授的寫作技巧,實際并無太大的用處。就連大文豪魯迅也認為,所謂的創作秘訣,其實是騙人的,否則“每個作家一定是傳給子孫了,然而祖傳的作家很少見”。
這是一個爭論不休、令人蒙圈的問題。以上兩種聲音,貌似都有道理。
可是,很少有人會意識到,“寫作是否可以學”本身就是一個有漏洞的問題。要知道,寫作和考試分數一樣,起碼可分為三個層級:不合格、合格、優秀。每一個層級的寫作難題,其實對應著不同的答案。
合格級的寫作,關乎規矩、知識,當然可以學;優秀級的寫作,關乎巧拙、悟性,確實很難學。“先規矩而后巧”、“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因此,寫作新手根本不必糾結“寫作是否可以學”,而應將關注焦點放在“如何學會寫出合格級文章”上。
也就是說,寫作的入門技能,人人皆可習得。新手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正確方法,努力“得其門而入”。
入門過程,一定要快
那么,怎樣才算入了寫作的門呢?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衡量寫作水平,沒有絕對標準。因此,寫作入門的參照點,不是作品,而是狀態。
入了門的寫作者,至少有三個共同之處:嘗到了寫作的甜頭,根本停不下來;找到了專注的領域,不再東一葫蘆西一瓢;只看重個人能力的提升,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進入寫作入門狀態的過程,一定要快。因為入不了門,嘗不到甜頭,不但難以形成正反饋,還容易產生沮喪感、挫敗感。時間一長,寫作激情會逐漸消退,甚至磨滅……
我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從18歲發表第一篇作品開始,到現在筆耕不輟,一晃又快18年了。可是,讓我直冒冷汗的是,除了在報社工作時寫了大量新聞稿,根本沒有養成主動寫作、持續寫作的習慣,當然也找不到一篇真正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回首寫作經歷,心中滿滿的都是淚。為什么會這樣?是自己不夠勤奮嗎?是自己非常笨嗎?好像是。但又覺得,對自己過于苛刻,除了加大心理陰影面積外,沒有實際意義。還好,最終有了勇氣,接受了一個事實:寫了18年,自己還是個門外漢。
因此,當我被李笑來所說的“入門不僅要快,還要特別快,否則永遠在門外徘徊”戳中淚點后,就有了一個想法:一定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將這個觀念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寫作新手快速入門、少走彎路。
說到快速入門,有人一定會充滿鄙視甚至義憤填庸地說: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到處都是庸俗的速成術,太荒唐了!
請注意,不要混淆概念。我說的是快速入門,而指責者說的是速成,也就是快速成功。入門和成功,是兩碼事。沒錯,寫作不可能快速成功。但是,寫作入門的過程,為何不能快一點呢?
練好套路,少走彎路
寫作不可速成,但入門必須快。然后呢?有沒有靠譜的入門方法呢?
當然有。李笑來總結了一個適用所有技能的入門方法:掌握最少必要知識,然后馬上行動!
“最少必要知識”是李笑來自創的一個概念,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核心知識、底層規律、基本原理……
叫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搞明白它的威力:這種知識具有“簡單易記”而又“至關重要”的特性,對其充分領悟后,大腦中會形成長期記憶和神經回路,一旦遇到實際問題,便可條件反射般地調用出來。
例如,現在幾乎人人都愛攝影。拿起手機一點,瞬間就有作品,成就感來得多容易啊!
可是,我敢打賭,有相當多的人壓根兒就不知道攝影的最少必要知識:光線和構圖。于是,他們只會把屏幕對著前方,然后咔嚓一下。結果就是,他們即使拍了成千上萬張照片,也還是一個攝影門外漢。
而一個理解了光線和構圖的手機攝影愛好者,即使水平非常一般,也會在舉起手機時不由自主地考慮:光線好不好、構圖穩不穩……拍了一段時間后,他會熟練掌握一些基本套路,如構圖中的三分法、對稱法、層次法等。然后,他就真的入了門……
有人看到這里,會不屑一顧:入門的門檻,哪有這么低,忽悠誰呢?沒辦法,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滑稽:越是簡單的道理,越是容易被人視而不見。
其實,這套快速入門法背后,有著堅實的科學依據——
美國暢銷書《學習之道》(與《刻意練習》一書同時進入中國,但卻被嚴重低估了)中,有個“知識組塊化”理論:將知識碎片打包、封裝成一個個組塊后,可大大提高記憶效果和調用速度。新手和高手的差異,就在于知識組塊的大小和數量。
知識組塊,也就是大腦中的思維框架,更通俗地說,就是處理問題的“套路”。而依據最少必要知識提煉的知識組塊,就是最常用的“高頻套路”。因此,最靠譜的快速入門法,就是找對、練好高頻套路。
請注意,在互聯網上,套路是一個被污名化的詞,往往和騙術聯系在一起。而本文中的套路,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不含任何貶義色彩。
那么,回到“寫作新手快速入門”這件事兒上,我們只需要關注兩個焦點就可以了:“最少必要的寫作知識”是什么?“高頻寫作套路”該怎么練?
最少必要的寫作知識,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把有價值的內容以誘人而輕巧的方式持續分享給讀者。
重要的話,必須重復一遍,注意斷句:(把有價值的內容)(以誘人而輕巧的方式)(持續分享給)(讀者)。
對照這句話,你馬上會發現,有大批大批的寫作愛好者(包括我自己),根本就沒掌握其中的知識點,因而始終蹣跚在寫作彎路上:
缺乏讀者意識,不注重內容的價值含量,所寫作品實用功能不強、審美趣味不多;
好不容易寫出有點價值的作品,但卻不注重形式,難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好不容易吸引了幾個讀者,但卻不注重閱讀體驗,讓讀者感到沉悶、費勁兒;
好不容易寫出幾篇像樣的文章,但卻沒有養成持續寫作的習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遠離這些彎路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從最少必要的寫作知識出發,盯住高頻寫作套路,進行大量重復練習。
那么,高頻寫作套路又有哪些呢?我這個“負面經驗豐富”的寫作門外漢,雖然自身能力有限,但入門愿望比大多數新手都更為迫切。因此,在參考一些寫作指導書籍后,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梳理出了“九大高頻套路”:
描繪細節的套路、打磨比喻的套路、講好故事的套路;
搜集例子的套路、創設類比的套路、理清邏輯的套路;
模仿式寫作套路、卡片式寫作套路、雪花式寫作套路。
前三個套路,主要針對敘事型寫作;中間三個套路,主要針對論述型寫作(至于已經過時的抒情型寫作,新手就別再為之浪費精力了);最后三個套路,是關于寫作訓練方法的。
只知道這些套路的名稱,沒有任何用處。只有搞清每個套路背后的原理,掌握具體可行的操練方法,進而練好“子套路”,才能真正實現快速入門。隨后,我將分篇闡述,逐個擊破。
以上就是“寫作新手快速入門法”的基本框架。《道德經》中有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套以“最少必要知識”和“高頻套路”為支撐的方法,不正與博大精深的傳統智慧一脈相承嗎?
最后,來聽聽練武之人的兩個忠告:第一,套路可速成,內功需苦練!第二,不要鄙視套路,套路就是基本功。不按套路出招,拿根樹枝橫掃天下,那是頂級高手的境界,初學者還是好好練套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