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我們從物質上獲得幸福感越來越難了,物質能給你帶來的幸福感是很短暫的,相反你在獲得物質之后反而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來維系,就比如說你買了一套別墅,當把鑰匙交給你的時候你會獲得短暫的幸福感,當你開始考慮裝修以及之后的保潔工作等各種瑣事的時候,隨之而來的焦慮會直接碾壓你之前所獲得的幸福感。
在這個物質日趨富足的時代,人們的選擇余地更多,伴隨物質而來的煩惱也更多。那么,不必在物質上過于糾結,把注意力轉向你的精神世界,為你的生活適當地“做減法”,如此一來,你的幸福感會油然而生。
1、幸福感=你獲得的享受—你損耗的精力
“幸福感=你的享受—損耗的精力”這不過是我總結的一個公式而已,但在我看來,利用這個公式為你想要做的事提前做一個預期,這樣可助你判斷這件事是否真的“值得”做,也就是避免因錯誤的決策而做出錯誤的行為。
簡而言之,這個公式的意思就是說當你做某件事時,你從這件事上獲得的享受減去你為這件事付出的額外精力(當然,主要指負面的),結果如果是正的,那么你能從這件事情上獲得幸福感,若是負面的則反之。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很有錢,想買一個愛馬仕的包,為此你應該做一個“預期”:買了這個包可以凸顯我的“身價”,讓我獲得“優越感”,但是肯定有人罵我“炫富”鄙視我,再有小偷肯定也會惦記上,我為此也要耗費精力來提防他。就這樣前后對比之后,你權衡一下,如果前者給你帶來的享受高于后者給你造成的精力損耗,那么你可以欣然決定買這個包,否則的話,你買這個包有什么意義呢?
2、將“享受結果”向“享受過程”轉移
你依靠追求物質來提升幸福感,當你真正獲得這些物質的時候,你反而的得到的幸福感根本達不到你的“預期”,甚至是“負值”。因為你的關注焦點在于“物質”,也就是結果,而在得到之前,你付出的僅僅是金錢,而且你在獲得物質之后,反而還要消耗時間精力投入后續的“負面消耗”中。
相比于北歐人,例如挪威人,他們的幸福指數普遍比較高,但在經濟層面上,很多人并不富足,甚至物質很匱乏,在郊外度假的小屋也還是木制的,沒有電,可以說各種生活保障都得“自力更生”,但他們過得很幸福,在我看來,他們就是在“享受過程”。
因為他們在郊外的小木屋度假,什么都沒有,也就是說他們吃、穿、用的都不值錢,他們也就不必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耗費精力,因為物質匱乏,又沒地方買(其實可以說想買也沒有錢),所以他們只能專注于靠自己來創造,所以他們也不需要為選擇買什么而糾結。
所以說,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也就是他們有一個很“積極地目標導向”,而他們又能把精力幾乎百分之百的投入在做積極正確的事情中,而又沒什么負面的瑣事消耗他們的精力,所以,他們的幸福感自然只高不低。
相反,只追求物質享受的人,他們所追求的那個物質對他們來說相對遙遠,而他們為了獲得這個物質,反而要消耗更多的時間精力來獲得金錢上,甚至不得不做一些不情愿的事,也就是說物質是間接獲得的,而非直接獲得的,而之后又要大量耗費精力來“維護”,幸福感也就漸行漸遠了。
3、轉移“攀比”的注意力,專注于自我提升
對物質的追求很多都源于“攀比”,也就是“他有我也得有”這樣一種心態,當然通??隙ㄊ且茸约簭姷娜吮龋驗槟且活惾宋镔|上更富足,但是這種方式注定是失敗的,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便你來牛逼也有比你強的,這樣你的關注焦點始終是比你強的人,而且“他有我無”的心態會讓你總是沉浸在挫敗感當中,你也就可以完美的與“幸福感”保持“平行了”。
當然,通過比較,獲勝了當然會使你產生幸福感,但我建議你換個方式:“和自己比”。
也就是你和過去的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好,辛福感自然隨之而來,說白了就是你可以“選擇”:“專注于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健身、學習寫作,或者閱讀等等一系列的,也就是一切有助于你建立“正面品牌”形象的行為都可以視為自我提升,或者可以理解為盡可能為自己拓展“復業”,在此你可能有疑問,為什么我不寫成“副業”,很顯然,后者更為人所知,為此,我簡單做個區分:
1、你的直接導向是什么,如果是自我提升則是“復業”,如果是金錢則是“副業”。也就是說,“復業”短時間內反饋并不是那么快,但長期來看很可能會給你帶來指數級的收益。
2、你所做的事情可替代性如何,如果可替代性高則是“副業”,如果可替代性低則是“復業”。(例如:發傳單肯定是“副業”。)
有了這兩點區分標準,我想你在找尋“復業”的道路上也就更清晰更明確了。
當你每天都在為提升自己而活的時候,幸福感會貫穿于你的整個生活,因為你的目標是提升自己,目標導向是積極的,而你也為這個過程投入了時間、精力和感情,產生結果也是受益于你的,也就是說產生的所有正向反饋都是你的“私有財產”這個可是別人誰也得不到的,最主要的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不受制于任何人,可想而知,這樣產生的幸福感是難以計量的。
4、“抱團”效應,加入能讓你獲得正向積累的社群
選擇加入能讓你獲得正向積累的社群,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在這里你所面對的都是一些“正能量”的人,一開始有個好的定位,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負面的結果。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自我提升為導向而選擇加入的社群,一方面,這群人可以對你產生正向的激勵而且可以倒逼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種“約束”會讓你更“自律”。另一方面,不同人的思維模式、思想相互交流與融合可以助你提升你的認知水平。
就像我現在加入樊登讀書會那樣,群里面都是一些愿意學習愿意提升自己認知的人,和他們在一起我的認知水平也進入一個不斷上升的狀態,與此同時,我在群里下“承諾”:每天更一篇學習心得,每周推送一篇讀書筆記,如此一來我絲毫不敢懈怠,這樣“倒逼”自己形成這樣的習慣,自我感覺棒極了,寫作的習慣養成了,而且水平也在提高,最主要的是我寫的東西能幫助他人讓我獲得了“幸福感”。
為自己的物質生活合理的做“減法”,給你的精神世界做“加法”,幸福感自然會“不請自來”。
推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