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全國的同行們坐在一起開討論會。
這也算是經(jīng)常性的工作。很多人見過面,很多人的發(fā)言似曾相識。
對于這樣的會議其實多少有些麻木,議題并不新鮮,畢竟在無論哪個行業(yè),最關鍵的問題無非是那幾個環(huán)節(jié),困難也總是集中在那幾個地方。
組織過,也參加過許多次這樣的會議,無需特別記錄整理,也大致知道發(fā)言通常都會有這樣幾類:自我表揚型,牢騷滿腹型,思考建議型。當然這不過是我聽會時瞎琢磨的,有時候,一個發(fā)言也會綜合幾種類型,聽多了會發(fā)現(xiàn)同一個人基本總是一種思維模式。
自我表揚型的人通常會把不論什么議題都聯(lián)系到自己所在地方的做法和成績,巴拉巴拉說很多,總之就是做的很棒。有時主持人不得不打斷他切換到討論議題,此時的發(fā)言人經(jīng)常要把表揚的話說完,再草草點綴幾句收尾。
牢騷滿腹型通常不會一上來就發(fā)言,但一旦說起來,也是滔滔不絕,但基本上就是一個核心意思,你們說的這些事都沒法干,沒錢啊沒人啊,不像東部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水平有限啊等等。這么多話說完,只聽見困難一大堆,還都是克服不了的。這種發(fā)言完了,基本討論走向都變了。
思考建議型的人一發(fā)言就是干貨,通常是干的不錯的地方,或者是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很有自己的想法,總能結合議題說個一二三,又不是簡單的空話套話,還能說些中肯的建議。這類發(fā)言最受辦會方的歡迎,也往往是參會人最愛聽最受益的。
這種會參加多了,很容易在一個人發(fā)言的前兩分鐘就判斷出是哪種類型。一方面,我清楚每個人有各自的立場,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必然有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這么些年冷眼觀察,愿意思考的一直有著熱情,也一直在向前走,總在發(fā)牢騷的那幾個,一直沒干成過什么,無論你提供什么條件,他還是會有一大堆問題。
我只是有點好奇,抱怨解決不了問題,何況有很多問題不是一個點上的,而是一條線一種機制上的,每次都是那些牢騷,他們自己不會覺得厭倦嗎?總是帶著怨氣去工作,能有意思嗎?
這種不同層級一起參加的會,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意見,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難處。那些有志于做點事的人,總是能認識到現(xiàn)實條件和局限,又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達成目前條件下最大程度的共識,最大限度地做成一些事。
同樣,也總是有些人,非要在條件充分時才肯做事,不然就一直抱怨,言下之意是,你看,有這么多困難,所以我什么也沒做成,這不怪我。
看著這種人的振振有辭,我總會有點惋惜。
人生很短,我們的工作占據(jù)了很長時間。即使你做的不是你喜歡的事,每天八小時的付出,若只是在抱怨中浪費時間,這八小時該是多么漫長!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選擇職業(yè),不能選擇老板,不能選擇同事,但至少,用積極的態(tài)度,做點能做的事,讓同事們在一起愉快一點,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