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有感:《十年寒窗苦讀拼不過一張vip卡》的報道引發熱議。(新聞背景:國內一些銀行公開表示給予高端客戶的子女實習機會,這樣就會對非vip子女造成不公。由此引起了社會上很多人發出感慨,說十年寒窗苦讀拼不過一張vip卡,甚至有人說三觀碎裂。)然而十年的寒窗苦讀,一定就要回報給你翻身的機會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這個問題和上了大學就必須要有好工作,好的前途一樣。有那么一群人,總是把學歷,教育和前途命運捆綁,最后就出現了“大學無用論”,“讀書無用論”。
先說說教育的事,讀書學習是一個塑造自己的過程。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可以提升自我,開闊眼界。曾經看到一張圖,一個小男孩腳踩著書,踮起腳,看圍墻外的世界。這大概就是教育的意義了。教育不是功利的去謀財,他只能給你一個更廣的天地,更廣闊的眼界,去施展自己的才華。
再談談,改變命運的事。這點上我和吳軍老師觀點一致,人的社會分有三六九等,無論解放前還是解放后。處于最低等的人,努力一輩子,有時候還不如高等的人隨便那么一得瑟。錢多,長得美,父母好,智商高等,這些都是影響前途命運的要素,而寒窗苦讀只不過是眾多要素中的一個。所以,不要以為十年寒窗苦讀,所以世界就欠你。認清這點很重要,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種,“讀好書,考好大學,就能帶來前程似錦”的理論。所以,我們從小的教育,都是帶有一些使命感的因素。我們盲目的堅信,考高分,可以改變命運,可以改變家境。所以當我們真的考上大學了,陡然發現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開始迷茫了,因為我們發現從小信奉了錯誤的東西。即便你十年寒窗苦讀,世界也沒有欠你一分。只有認清楚了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逆襲。
那么,什么才能叫逆襲?逆襲者的目標無非就是在金字塔上往高處走幾層。沒有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會每過兩年就把這個金字塔打碎,然后隨機地再造一個。因此,即便經過了十年寒窗苦讀的大學畢業生,也不要指望自己畢業時,這個金字塔會被打碎,然后大家重新搶位置。一口氣從金字塔的底層到頂層是十分困難的,大多數人,通過努力可以實現前進幾層的跨越。然而大部分人的一生中都是處在松懈狀態,達不到努力的程度,所以這才就給了逆襲者機會。不過,處在最高層的人,可能只付出10%的努力,都比處在最底層的人付出100%的努力的結果要好。逆襲要分清狀況,認清現實。美國商業部前部長駱家輝在當上華盛頓州州長時講,從他爺爺家到州長官邸只有一百米的距離,但是他們家走了兩代人的時間,說明逆襲是個漫長的過程。
那么真正的逆襲該是什么樣子?
這里舉了一個英國偉大的發明家史蒂芬森的例子。
18世紀英國有個人,按照現在中國的標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屌絲!出生窮苦人家,后來成了機械工人,18歲還不會識字。但是,他知道當一個文盲,一輩子都不會有出路。于是自掏腰包去夜校學習。后來娶了一個比他大12歲的女仆,在其他工人把酒言歡之時,他在研究機械和讀書做作業。后來,老婆難產死去,父親得了工傷,在他31歲時,終于有錢送兒子上學。由于在礦工作,礦上瓦斯爆炸很多,他就天天琢磨發明一種礦上使用的安全燈,后來真的發明出來了,不過幾乎同時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也發明了安全燈!結果可想而知,這位技術工并沒有因為這項發明掙到什么錢。然而他并不在意,而是潛心投入到下一個發明上,歷史最終給了他一個稱呼“火車之父”。
所以,當我們想要逆襲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抱怨社會不公,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同時把注意力放到最該關注的事情上去。
腳踏實地做點事情,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