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知怎么了,好多孩子在課堂上開始“開掛”式的學習,讓課堂一下變了味道,輕快,愉悅,樂不思下課。
晨讀
《語文園地四》上有很多成語,對這些成語,孩子們不僅會理解,也會運用,至于不懂的,都敢大膽地提出疑問,其實,我最喜歡這樣的孩子。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再說,有些問題不需要我多說,其他人就能解決。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表達能力,知識調配能力也得到提升。
小奕博在這節課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積極為他人解決問題,彰顯了他博學的知識;小馮高高舉手,唯恐不能發言,偶爾也會“我,我,我”的喊幾聲,用心投入學習,展現了他的美。愛思考的利寧提出的問題,一下把我難住了,“什么是多事之秋?”“秋什么意思?”“為什么是多事之秋而不是多事之夏啥的?”一連串的追問,讓我瞠目結舌。她真的很厲害。
我回答不出來,只好敗下陣來,讓她下課去想辦法查閱。
怕她明天和我交流,我一問不知,也趕緊上網去查閱,但是說法很多,選取幾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摘錄下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多事之秋”一詞大概源于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原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這句話中,明顯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必須謹慎行事,否則一步走錯,即無生理。
有人說,多事之秋的說法與我國古代多在秋天興兵有關。我國古代的執政者,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君主,多講究在秋天發動軍事行動,在不違農時,不傷民力的前提下獲取軍事利益。軍事行動自然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進行軍事行動的特點,似乎成為“多事之秋”一詞最好的注解。秋季發動軍事行動到戰國以后就已經不太被執政者所遵循,因為在春秋早期各諸侯國多沒有常備軍隊,多數情況下,是在軍事行動開始之前才從平民百姓中征集兵員和軍事物資,合編成軍隊。《子孫兵法》稱:“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合而舍”,就是說在作戰之前才編練成軍的方式,這種軍制方式決定了軍事行動必須在秋收后農閑時期進行。從春秋后期開始,各諸侯國相繼建立常備軍隊,秦漢帝國相沿成習,到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國也各自擁有強大的常備軍。在常備軍制情況下,軍事行動對農時的依賴性大大降低,決定軍事行動,主要注意的是天時對軍事行動本身是否有利,而不一定選在秋季進行。所以,秋季用兵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釋“多事之秋”一詞的來歷。
還有人認為“多事之秋”與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關,秋天常常是引起人們憂愁的季節,“愁”字就是人們“心”上的“秋”嘛!有人這樣解釋,秋天草木凋零,生機勃勃的世界即將進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狀態,與一個人年老體弱、風燭殘年相似,觸景生情,人們因而傷感。唐朝詩人劉禹錫寫道:“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宋朝詩人辛棄疾有詩:“而令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清末民族女英雄秋瑾的絕命詩也寫道:“秋風秋雨愁煞人”,說的都是這種現象。現代醫學證明,在人的大腦中有個叫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叫做“褪黑激素”的物質,這種物質誘導人們入眠,還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會抑制人體中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后者的生理濃度相對降低,而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又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它們相對減少后,人們就會情緒低落,多愁善感。松果腺體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過程受陽光調節,陽光照射可減少松果腺體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秋涼之后,常常天氣陰沉,陽光少而且弱,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對增多,人們因此而產生傷感情緒。實際上這只是合理解釋了人們悲秋的心理原因,并沒有解釋“視秋為生死存亡關鍵時刻”的原因,悲秋表現的是人們情緒低落的心理狀態,而“多事之秋”更多的是表現人們對未來命運惴惴不安的一種憂慮,前者是提不起精神,后者則是不知怎么辦。
樊登的《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的封面上這樣寫到:你必須成長,才能陪孩子成長。這句話是寫給家長的,也是寫給老師的,老師要和學生共同努力,共同成長,才能真正成為理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