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個新認識的朋友微信聊天,他很好奇地問我:“在公司擔任總監,你工作那么忙,怎么有時間寫公眾號文章,還寫得這么好,一個月就拿到了原創?”我想都沒想,回復他:“擠的唄!”
可是當我認真回顧過去一個多月前開始的創作旅程,竟發現這一路走來,我的時間真的是擠出來的,分配和利用從未如此充分,我的收獲遠不止寫了文章,拿了原創,我還收獲了那么多以前一年甚至都未必完成的事:
-閱讀(聽)了3本自我成長和修煉的書籍
-報名參加了6個線上課程
-積極加入5個寫作和成長相關社群
-結實到了一干志同道合的寫作伙伴和戰友
-認識到了幾位在新媒體領域成功的牛人大咖,受益匪淺
這些日子以來我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著新的概念,新的知識,像個小學生,睜著一雙對互聯網世界充滿好奇的眼睛,面對著新事物,新知識和新世界帶來的沖擊甚至挑戰,我緊張而興奮。
而每每當4歲的兒子沉入夢鄉,我多么想陪他一起,但是時間的緊迫感告訴我,我還需要繼續吸收養分,需要繼續寫作,未來有一天會讓兒子為我今日的堅持而驕傲。
當我們在全職工作之余,想要另外學習和掌握一件新事物,新技能,或者用互聯網語言來說,想要成為一名斜杠青年時,我們是否有可能將時間利用好,分配好,將時間擠出來用于投入在新的學習任務中呢?
從我個人的親身經歷來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雖然我仍然繼續在摸索和探索中,但相信對一些想要學習卻不知從何開始的朋友一定有借鑒意義。
是否有強大的動機,決定你是否能夠開始并堅持
從事公眾號寫作,是源于今年2月份參加Spenser的一次寫作課。我也曾是一枚文藝女青年,鐘情于寫作,卻因為身在外企從事管理工作,一直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所以真要是重新開始用中文系統性梳理自己的思想,進行寫作創作,久未拿筆確實有點生疏。
那時寫作班微信群的同學熱情高漲,不少同學在上課期間產生出高質量文章,甚至很快拿到原創,我非常受觸動,很受鼓舞,決定真正開始重新寫作,村上春樹曾說過:喜歡的事兒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兒怎么也堅持不了。
很多朋友給我建議,從事管理崗位這么多年,有很多職場經驗,職場故事及個人成長奮斗經歷, 你為什么不把這些總結梳理,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幫助這些朋友在職場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啟發提醒甚至實現自我提升和增值?我也覺得這個主意很好,在梳理,分享和交流的過程這不也是自我提高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嗎?
給自己先設個小目標,過程中調整好心態
了解到公眾號運營的規律后,我給自己設了一個小目標,就是盡快拿到原創標。一開始我給自己設定一個半月,但是看到之前寫作班同學有連續寫一周或10天就拿到了原創,而我在寫到第7篇時仍沒拿到,就開始著急和焦慮,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夠拿到原創了。
后來得知原來微信平臺的微信原創保護申請是不定期集體發放的,而且和注冊公眾號時間長短有關,我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對自己說:原創遲早會拿到,現在要做的是找到公眾號寫作的感覺,磨練文筆,打磨思路,繼續學習新媒體寫作和運營的方法規律,在實踐中找到發展的方向和自己的風格。
我發現當我真的這么想的時候,我竟然沒那么大的思想負擔和壓力了,我只知道我要做的就是繼續和堅持創作。就在剛好一個月的時候,我收到了平臺的原創保護邀請,原創和贊賞功能同時開通,這不僅是給自己一個小小鼓勵,也會使自己的文章受到保護。那種開心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而在這個過程中也結實到了很多喜歡我的文章的讀者,他們的認可和鼓勵給了我很大的動力。我發現通過文字,傳遞了思想,給了讀者啟發和幫助,這比拿到原創還讓人激動。
有個讀者Serena Chen,她在我還沒拿到原創的時候,就在微信里鼓勵我:“我覺得認真用心做事情的人一定會收到這個世界給予TA的積極反饋的。加油!我今天代表世界給你來個小小的反饋!”我心里當時真的非常感動,仿佛拿不拿到原創都沒有關系了,只要有讀者喜歡你的文字。
真是“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時間到底是怎么擠出來的?
在本來就很繁忙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行公眾號寫作,對于一個還要照顧4歲寶寶的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上班時間和下班后的親子時間這兩個時間段是無法從事寫作的,因為我給自己的要求是無論多忙,回家后都要陪孩子一起看書,游戲和交談,還有睡前給寶寶洗澡。
周末我也要陪孩子進行游泳,注意力訓練,郊游,看展覽等活動,這些時間都是不能全心用來寫作的。所以如何將可分配時間有效利用起來就成了我面臨的最大挑戰。下面這些做法和時間卻幫我做到了,也許你也可以嘗試一下:
1.列好一個任務清單,規定一段時間內完成的任務量
這個任務清單包括近期需要閱讀的書籍,完成的筆記,參與的線上課程,素材建立和整理,發表的文章主題和數量。有了這個清單,才好根據不同任務的性質安排合理的時間段。
比如有些書在喜馬拉雅或其他電臺平臺上有音頻資源,就利用收聽方式進行輸入,而非必須正襟危坐拿出大段時間專門閱讀。有些素材的收集也可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隨時整理在筆記本上,另外編輯排版也可以在零散時間進行,因為無需花費太多腦力等等。
2.早晨早起1~1.5個小時
尤其進入春夏季,很早就天亮了,當孩子和家人都還在熟睡的時候,我就悄悄起床,這一段時間非常寶貴,基本沒有外界干擾,精力和思想較為集中,通常用于寫作創作或者讀紙質書籍。
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比較難執行,需要設鬧鐘提醒,畢竟是比自己的生物鐘提前了1個多小時起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前一天晚上一定不能太晚睡甚至熬夜,否則就算鬧鐘提醒,你也一定起不來。經過一段時間,很快我的生物鐘調節好了,現在都不用鬧鐘就會準時醒來。
我的寫作群的一個朋友,每天早上4點起床,6個小時的睡眠對她來說就足夠,完全可以完成體力和腦力的能量補充。
這一點上人和人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有的人睡眠需要8個小時才能恢復精力,而有的人只需要6個小時甚至更少。
李笑來老師在比喻睡眠差異的時候,說:因為人和人是有區別的,就好像車和車有區別一樣。有的車耗油多,有的車耗油少。究竟是什么樣的車,好像并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但是對我來說,能夠早起1個多小時,從而進行專注的投入和學習,一樣可以完成很多高質量的工作。
3.睡前1小時的充分利用
在哄完孩子睡覺,到自己入睡前1個小時,以前過的比較隨意,比如翻翻手機,聽聽音樂或者看看小說,但是在開始公眾號寫作后,這一段時間我就充分利用起來,可以整理素材,及時記錄當天的啟發或靈感及,為下一篇文章撰寫寫作大綱,或者閱讀對自己有幫助的公眾號文章,再或者對自己的文章進行潤色和修改。
這段時間因為疲憊的一天下來很容易一晃而過,但若是我們仍能有規律按計劃的進行安排,也會創造很多驚喜給你。
4.上下班在途時間,你不能錯過的“聽書”和“聽課”時間
每天上下班通勤駕車往返時間約1個多小時,有時外出活動往返的在途時間都被我充分利用。有人說,當你自己開車時,這世界就是你的了。沒錯,一座到駕駛座,我就開心的打開手機,通過藍牙音箱開始聽書或聽課。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就是在喜馬拉雅平臺上完成整部書的收聽,還有三個在線課程也是在車上通過回聽的方式完成的。
以前一遇到路上堵車就很郁悶,為路上浪費的時間而懊惱。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即便堵車,我也不覺得枯燥,因為我的書和課程一路伴隨著我,時間一點都沒有浪費。到了目的地,一節課甚至兩節課正好聽完。
不開車的朋友在地鐵或公交車上一樣可以帶上耳機進行收聽,合理利用這些時間。
4.零散時間和日常場景,同樣可以充分利用,只要你勤于思考,思維敏感
這點我深有體會。比如周末陪孩子游泳或訓練時,家長在外等待期間,都是我整理思路和素材的好時機。自從開始公眾號寫作,我隨身攜帶一個小筆記本,隨時記錄我的靈感和啟發。
工作中的場景或者和朋友的聊天都說不定就給你下一篇文章那個提供一個好的話題。比如有一次我連續面試了風格迥異的候選人,很有感觸,回家后寫了文章《改變世界前,請先改變自己》。
4月的一個周末受邀回清華做主題講座,講座受到校友的歡迎和喜愛。闊別母校,再見校友,之后我寫了《MBA畢業十年后-軟實力比硬知識更重要!》。文章得到清華副校長楊斌老師的肯定,他說:寫的實在,非常好!
你看,這些不起眼的時間和活動,只要你善于思考,善于發現,都會成為未來寫作的主題和素材。
李笑來老師說,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只有接受這個簡單的事實,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我深以為然。
身在職場又為寶媽的我深深懂得在通往終身學習,自我成長和自我轉型的道路上,我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始終相信無論我們正在經歷什么,都不要輕言放棄,因為從來沒有一種堅持會被辜負,你的堅持,終將美好!
我是木沐,清華大學MBA,知名外企亞太區戰略總監,十年以上戰略規劃和業務發展經驗。愿與你一道分享個人成長和個人轉型道路上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