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理論創始人”,“中外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看著這樣的標簽,我以為這又是一本理論性極強的育兒書籍。
所幸我讀到的是一個個精彩紛呈,輕松有趣卻又發人深省的故事。除了作者的點評,整本書完全可以當一部兒童成長故事來讀,就連我5歲的女兒也看圖片看得津津有味。
對于“敏感期”的定義,書上是這么說的: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種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全書一共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
這些案例其實就是一個個生動的兒童成長故事,它們有的令人忍俊不禁,羨慕孩子的純真;有的讓人慨嘆不已,佩服家長和老師的心胸;有的使人充滿感動,感恩生命的創造;有的引人深思,重新認識自我和世界;但更多的是讓人心生敬意,敬慕孩子純美的心靈……孩子,真是妙不可言!
故事1.暢暢的口腔敏感期:《世界就是味道》
“他要嘗瓜子皮、栗子皮,咬筆帽,我總擔心他咽下去造成險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響他的學習過程,只能在旁邊提心吊膽地看。但每一次他都會原封不動吐出來。有一次他吃了一口帶皮的蘋果,居然把皮吐了出來,把果肉吃了,真令人驚訝!”
我家葵寶馬上5周歲了,還在吃手,手指甲估計都有幾年沒剪過了。有段時間因為擦藥沒吃了,過后又復吃,折騰到現在還是沒能改掉吃手的毛病。
知道有口腔敏感期,所以我們一直沒有反對她吃手,但是像玩具啊瓜子皮啊之類的東西我們是堅決不給吃的,難道她是因此沒能好好的度過口腔敏感期嗎?
故事2.緹緹的語言敏感期:《放肆的語言》
緹緹說話越來越“放肆”,用大人的話講就是“口無遮攔”:詛咒人,說人短處,吹牛,學大人說粗話(大人不小心冒出來的)……“她的話沒輕沒重,有時也讓人傷心。”
孫瑞雪點評:“當幼兒發現語言可以變成一種力量時,在成人看來就成為了罵人的話。”“很多罵人的語言被兒童使用,就是因為成人反應強烈,證實了語言的力量性。如果成人沒有反應,兒童就不感興趣了。”
我有時會隨口說葵爸“神經病”,葵爸有時也會冒出“媽拉個B”之類的話,立馬就被葵學了去。我很緊張,叫她不要學,她反而學個不停。我不理她了,她倒失去了興趣。是這個理啊。
故事3.某個小朋友的“自我意識產生”敏感期:《我的》
小朋友在幼兒園的走廊里拉了??,老師去給她拿褲子。等老師回來時,??已經不見了。她告訴老師,??已經被她扔掉了。但之后,她再也沒有讓任何人動過她的書包。放學回家以后,媽媽打開書包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她把她的??帶回了家,問其原因,她說:“這是我的。”
看完這個故事的人一定會被孩子的舉動惹得捧腹大笑。盡管這是個特殊的例子,但確實非常生動的說明了孩子自我意識的產生。
葵處于這個敏感期時,也是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愿意跟人分享,以至于人家都覺得這小孩很“自私”。幸好我們堅持“隨她去”,沒想到卻在不經意間保護她順利度過了這段敏感期,使她擁有了“自我”。
故事4.樂樂的交換敏感期:《交換》
“只要是他喜歡的或想交換的,都會樂此不疲地交換。”
每天上學前,樂樂的書包都會塞滿汽車模型玩具和食物,回來時書包里不是空空的,就是一些不值錢的東西,比如紙、破玩具等,而他換出去的可都是昂貴的玩具小汽車。
在成人的眼里,這絕對是不等價交換,然而孩子是不會分物品貴賤的,他只知道東西是屬于他的,而他有權利決定他們的歸屬。而交換的另外一個小孩也是如此。
交換過程也是他們與人交往的過程,而其中他們所體會到的各種喜樂與憂傷就是一種成長。
故事5.玩尿的故事
餐館老板3歲的兒子在玩自己的尿,他媽媽兇了他一頓,不讓他玩。但是他還是不肯放棄,最后以挨打抱走收場。
目睹此事的大人問旁邊兩個7歲的小孩:“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樣對待他?”
洋洋很自然地回答:“讓他玩,玩完了給他洗個澡就行了。”
琪琪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我去找一個他沒有玩過的玩具,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玩具上,這樣他就會高興了。”
這就是兩個受過愛和自由教育的7歲孩子對問題的看法,是不是比大人睿智?
故事6.孩子們被感動得哭了:《生命的誕生》
作者給孩子們讀《兒童世界百科全書》中“生命的誕生”,讀完后,有三個孩子撲倒在她的懷里哭泣起來,其他孩子安靜得一言不發。
下午,她給另一個班讀了同樣的內容。讀完后,又有孩子哭了。
晚上,她給兒子講他出生的過程,兒子抱著她又哭了。
作者想了各種解釋,但都覺得牽強附會,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領悟到,生命的誕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我們每一個人都來自某個地方,如果我們知道自己來自那個地方,那就等于在我們眼前打開了另一扇生命之門,孩子們是被感動得哭了。”
老實說,我也差點被孩子們感動得哭了。只能再次感嘆:孩子,妙不可言!
故事7.琪琪的婚姻敏感期:《自己想明白了》
4歲多的男孩琪琪“愛”上了1歲半的小女孩嘉寶。他費盡心思接近和討好嘉寶,可是嘉寶不領情,還伸手抓他的臉,可是琪琪既不還手也不惱火,還是一如既往地對嘉寶好。
半年后的一天,老師發芒果干給孩子們吃。嘉寶吃完自己的那份,直接伸手跟琪琪要。琪琪不理。
琪琪媽趕緊把兒子拉到一旁:“機會來了,快把芒果干給寶寶,媽媽再給你買。”但是琪琪表示他已經不愛嘉寶了,因為“她不愛我”。
晚上琪琪和媽媽對話:
“媽媽,如果她愛我,我不愛她,我們能結婚嗎?”
“你說呢?”
“不能。”
沉默了一會兒,他說:“應該這樣:必須我愛她,她也愛我,這樣我們才能結婚。”
一直困擾大人的“愛和不愛”的問題這位小朋友6歲前就解決了。
……
篇幅有限,要不然我真想把所有感動于心的故事都寫下來。但是懂得珍視孩子的敏感期,才是讀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葵馬上5歲了,書中的大多數敏感期都已經經歷過了,有的則正在經歷。所幸除了口腔敏感期以外大多數敏感期過得還算順利。
看完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自己對孩子的情感越來越細膩,對孩子越來越耐心,生怕一不小心就踐踏了孩子的敏感期,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才是這世界上最妙不可言的“東西”。上一秒還在哭,下一秒就笑了,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純凈而美好。孩子,我愿意也希望你的世界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