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又降溫,添了點冬天的意味,些許雨星也來助興。工作閑余站在窗前,冷冷的風迎面而來,問著清新的空氣,人瞬間感覺舒暢。
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記得大學時候,記得想冬天去哈爾濱。年復一年,出行的愿望許過無數(shù)次,卻總被世俗事牽絆。
有時候看到同齡人寫他們從南到北,又從北到南的搬遷;或者從東飛西,再從西輾轉到東的故事,好像看盡大江南北風景,閱數(shù)遍長城內外習俗,感覺人生閱歷好豐富。
而我,除卻旅行,沒有離開過廣東。
第一次出省是08年去湖南,大哥在那里讀大學,那年奇冷,長沙零星飄起了雪花,大哥打電話和我說:你要來湖南就趕緊哦,明年我就不再這里了。于是我一放寒假就去買了晚上八點的站票,到站時是凌晨,零下幾度大哥抖索著站在站臺等我。我永遠都記得大哥在車站哆嗦著等我出站樣子,第一次覺得多年友情會變親情的感覺。
長沙給我一個永遠的印象是:寒夜,公交,一穿而過的街道,細微的路燈,雨洗過的街道,有鋪面的冷氣,這是我對外省,對第一次遠行的印象。后來我去到一些城市,遇見這樣的夜晚,我就會想起長沙印象來,就會生出無限懷戀青春的感慨來。
畢業(yè)后掙扎無數(shù)終選擇沒有回老家的郵政,留在了廣州,在現(xiàn)在的公司。一呆八年。我后來所去的城市,也幾乎是它給予的。要么出差,要么培訓,要么旅游。
第二次遠行是北京,當時作為儲備主管去主管參加學習。我得感謝那次培訓,奠定了我對培訓的定義,也讓我認識了培訓的高規(guī)格。以至于后來我做培訓時,總是兢兢業(yè)業(yè),不敢有絲毫的放松,因為我知道好的培訓是怎么樣的。雖然總不到自己滿意,但是到底有標準在。
結束培訓那會,還有半個下午時間,我們就去了天安門廣場。印象就是好大,還拍了好多人民大會堂的照片,想起當年形容人民大會堂叫“金碧輝煌”。
再后來獲得旅游方案,去了上海世博游,登過東方之珠,只記得七月天氣,穿著高跟鞋排著長隊等著上去,上去后有個懸空望廊,不敢上去,現(xiàn)在想想都腳軟;去了世博園,還是人多的,但是我們一天好像看了7個館,那是我對外國國家很粗淺的脫離地理書的認知;
印象最深的是去了蘇杭。從此我就迷上了蘇杭。迄今為止,去過三次蘇州。你要問我還想去哪,我還會說蘇州。
2011年,親愛的老太結婚。那是我第一次一個人訂票,出行。后來有幸和蘭若姑娘在一起出發(fā),我們飛機,大巴,高鐵,到達滄州。那是我對北方秋天最初略的印象。廣州還是熱浪,飛過去那邊已經(jīng)涼意無邊,因參加婚禮,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在路上,給我感覺北方的秋天天空高遠澄凈,兩排的樹木高高聳立,特別的精氣神,尤其在秋天里,葉子已脫落,可是樹干依然是筆直的,枝椏依然直立立的指向天空。
直到現(xiàn)在,一到秋天,我就特別想念北方的秋空,高遠,澄明,讓人心曠神怡,又有季節(jié)的蕭索參半,讓人有蒼穹飛越感。
后來還是陸續(xù)去了幾個地方,廣西、海南,省內。再也沒去北方。原預計2016年10月或者11月休假北上到河南,又因種種因素耽擱。倒是2016年說走就走,去了一趟無錫、蘇州、周莊行,走過的路就這樣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明顯,但是一點點痕跡的也給我的記憶添了光彩。
有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走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這幾年書看得其實不多,走的路更少。以至于自己常常覺得自己人生履歷的匱乏,沒有豐厚的經(jīng)歷閱歷,總是無法寫出厚重質感的文字。或者這幾年,唯一較為值得珍重的是,閱人不多,但是長進逐漸在增多。
于我,也許這輩子我就落腳于廣州了。除了老家,估計其他城市就只能走走停停,但是我還是想,多出去看看風景,看看那些我視線外的景色,順便帶出一些我視野之外的思維。
我最怕自己像只困獸青蛙,永遠偏安一隅。我希望自己能走很多很多的路,看很多很多的風景,讓自己的心無限寬廣,讓自己永遠在路上。
那句話說我們的身體和心必須有個在路上——我希望在的路上,永遠有好奇,永遠求知欲,永遠在成長,就如堅持寫字,無非是逼自己在和一個習慣養(yǎng)成做抗爭。
就這樣,老太曾說:沒有不滿意的人生,只有不滿意的自己。既然不滿意,就要一點點的改正。
【無戒365挑戰(zhàn)營第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