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3年前,我在香港采訪的時候,結識了當?shù)匾晃凰囆g評論寫手。
他非常熱情,力邀我加入他的評論工作室,并且極力搭橋舉薦,讓我去他朋友的藝術經(jīng)紀公司任職。
“你知道嗎,現(xiàn)在香港寫策展前言的人才非常少,漢語寫手更是稀缺,而且你又是廣東人,懂粵語……如果你來香港工作,你每月的工資收入和稿費收入加起來,大概會有4萬港幣左右,比你在深圳好。”?
坦白說,我是心動的。雖然這個收入,對比香港的物價,其實并沒有什么吸引力。?
作為童年時期,被TVB肥皂劇耳濡目染成長起來的一代,說沒有“香港情結”是不可能的。?
有望去到年少時期的“夢想之城”效力,見證資本主義世界的發(fā)達繁華,呼吸干凈香甜的空氣,吃上安全的食物,放飛自由的心靈——這些畫面太美我實在不敢看。?
然而,深思熟慮之后,對于香港友人的這份美意,我卻婉言謝絕了。?
為什么我要拒絕這份來自全世界最發(fā)達最活躍的經(jīng)濟體的邀請?友人們紛紛不解。
01
這幾年,因工作關系,往復深港非常頻繁,對于兩座城市的優(yōu)劣長短,我也是深有感觸。?
第一次去香港,我在沙田公園漫步,終于見識了什么叫水晏河清——對比深圳河流的烏煙瘴氣,香港的河水簡直是清流中的清流,不僅清澈見底,灣幽灘凈,居然還有一群白鷺棲居于此,繞水而翔——你要知道我多久沒見過有鳥的水了……?
我在新界坐公交車,一個老太太下車的時候突然摔倒,結果七八個路人涌上去把她扶起來,還一個勁噓寒問暖。司機也很配合地停車協(xié)助施救,一起等待救護車的到來,全車也沒有一個乘客有怨言。?
我在香港問路,常常會得到三種語言(中英粵)的、詳盡的步行指南,幾乎每個被問者,都恨不得把你親手帶到目的地……我有次在屯門迷了路,一個年輕人領著我走了20分鐘,直到把我送到幾公里外的公交車站才肯離去。?
所以,無論人文風情,還是衛(wèi)生環(huán)境,我都很想給香港點一個大大的贊。?
但是,我還是不愿意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因為我知道,來香港逛街,跟在香港生存,是兩碼事。?
02
要想在香港生存下去,第一個揪心的問題是住房。?
有一組令人大跌眼鏡的數(shù)據(jù)——香港私人住宅超過一半的實用面積小于5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只有約16平方米,大幅落后于新加坡及內地的北上廣,與國際大都市、發(fā)達經(jīng)濟體(人均生產(chǎn)總值約4萬美元)的地位很不相稱。?
我始終不明白,擁有被全球人士盛贊的“公屋福利居住制度”,為什么香港人的居住質量卻差得令人發(fā)指。?
要知道,在香港,絕大多數(shù)居屋都是不帶陽臺的!大多數(shù)香港人根本沒有“曬衣服”這種概念,都是要么去干洗店洗衣服,要么通宵開著空調吹干……?
另外,香港70平米以上的房子已經(jīng)可以被稱作“豪宅”,三代同堂蝸居在不足50平米的陋室比比皆是。曾經(jīng)有個朋友在彌敦道租房,56平米的房子,月租竟然高達3.2萬港幣——那棟樓的升降電梯只能容納一個人,一進去立刻窒息,連轉身都費勁。?
香港的房價也令人咋舌——有次在屯門購物,留意到房產(chǎn)中介推薦的所謂“筍盤”——370呎(大概34平米)的房子,標價498萬港幣(按照匯率換算成人民幣大概433萬元)。也就是說,每平米大概12萬元人民幣!要知道,屯門只是香港的郊區(qū)而已!!?
租房貴,買房更貴,我一個港漂靠什么在香港安身立命?沒有安居,何來樂業(yè)?
03
第二個揪心的問題是,醫(yī)療。?
香港人均預期壽命高達83歲,比以“高壽”聞名的日本還要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應該說,香港人的長壽,很大部分得益于發(fā)達健全的公共醫(yī)療體系。?
只要有香港身份證,每年繳付一筆“象征性”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大多數(shù)公立醫(yī)療服務。?
這么好的醫(yī)療制度會有什么缺陷嗎?問題就出在“排隊”上。?
很多大陸人不知道的是,在香港,“預約就診”的時間周期,不是以“小時”計算,而是以“周”,甚至“月”和“年”為單位的。?
以油麻地皮膚科為例,2015年6月預約,就診時間要被排到2017年5月去了——也就是說,看個皮膚病,排隊居然要2年多!?
如果是一般感冒發(fā)燒,在香港看病的排隊時間并不長;如果病情危急,符合急診指征,也會獲得優(yōu)先“插隊”就診的權利——然而,皮膚病、耳鼻喉科病這些不會立即致命的專科慢性病,預約就診常常就得一年半載了!對于我這樣一個常年的鼻炎患者,這樣的候診速度簡直是噩耗。?
04
第三個糾結的問題是,教育。?
很多人以為香港教育是“西方化”的,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是不重的,平時上課就是玩玩玩的——這其實是個巨大的誤解。?
真實情況是,香港人非常迷戀教育競爭,全民上下懷有強烈的“名校情結”和“補習情結”——看看彌敦道、旺角、油麻地和尖沙咀鋪天蓋地的“數(shù)學天王”、“考試必過”廣告就知道。?
香港學校同樣有“名校”和“渣校”的分別,民間會根據(jù)應試分數(shù)的高低,把各大中小學分成band1,band2,band3三個等級。和眾多香港影視劇里演的一樣——band1學子從來都是趾高氣昂,自帶學霸光環(huán),而band3學子基本都是打架鬧事、作弊掛科小能手……香港“差生”遭到的歧視一點都不比大陸差生小。?
我一個外地人,能有多少金錢和資源,去跟本地人競爭?去保證自己子女能夠在香港激烈的教育競爭中幸存下來?避免他們淪為Band3學校里無所事事的學渣??
要知道,香港的中學文憑考試(相當于大陸高考),每年錄取率僅僅是37%左右,也就意味著63%的香港考生無法讀大學,這競爭簡直比大陸人民深惡痛絕的高考還要恐怖得多。?
另外,我可是親耳聽到香港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小孩子不打怎么能成器?”、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呵呵,真心不覺得這些教育方式,能比內地“先進”多少,“人道”多少。?
可見,住房、醫(yī)療和教育三個重大領域,香港的制度對外地人都不太友好。?
當然,只要你足夠有錢,三個領域你都能享受到比深圳優(yōu)越得多的待遇。?
因此,縱使香港有再多的優(yōu)點,權衡利弊之后,我也只能敬而遠之了。??
05
精致的香港,是富產(chǎn)和高凈值家庭的港灣;粗糲的深圳,才符合我工薪階層、屌絲草根的身份。?
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話評價就是:香港有香港的好,深圳有深圳的好。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作為世界上最發(fā)達的經(jīng)濟體之一,香港固然有許多令人向往的元素。
它的國際化、現(xiàn)代化資源,能為移民海外提供重要的便利。?
它較為健全的司法體系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程序上的平等、保障每個人獲得人格上的尊重。?
對于那些一心把走出國門視為階級躍升的中產(chǎn)子弟們而言,香港也許是個不錯的中轉站。?
對于原本就衣食無憂,“想去世界看看”的人們而言,香港也能為你們呈現(xiàn)更豐富的視野,滿足你們的眼福。?
但是,對于那些工薪階層、普通白領階層,個人的物質條件尚需改善,還在為溫飽小康拼搏的人們而言,香港卻不見得一定是個好去處。?
你最終落腳在哪個城市,需要自己進行利弊權衡,優(yōu)劣分析。?
既不要相信什么“資本主義世界都是水深火熱”,也不要迷信“海外的月亮都是圓的”。?
我放棄了香港的工作,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小小屁民,在城市選擇上做出了符合自身情況的理智決定,而已。
聯(lián)合征文:一座港城,一種情懷——我的香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