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講了三段,第一段: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先生的翻譯是:
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第二段: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先生的翻譯是:
這個話跟前面念過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驕’很類似。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自重而不與人爭斗,合群而不成幫結派。
第三段: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先生的翻譯是:
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話說得好就提拔ta,也不因為一個人操守不好就漠視ta的話。
今天重又看到關于君子與小人的話題。不免對這兩個詞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君子,是立志于成為君子的人,是一類積極向上、努力行仁、行善的人,是一個動態的名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小人,是考慮自己多于考慮他人,計較物欲多于計較修養,心志相對來說不太成熟的一類人,它也是一個動態的名詞,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不妨就一個人自己跟自己比的角度,從時間軸上來考量一個人處于什么狀態:
過去的幾年中間,ta一直努力向上,積極進取,幾乎每天都有進步,那么可以說ta處于一個君子的狀態;
近幾年,ta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心里想著差不多就行了,沒有進步。在這段時間內,相對前一個階段,ta就是處于一個小人的狀態。單獨來考察這一階段呢,可以說ta是一個普通人,無所謂君子、也無所謂小人;
近來忽然覺察到自己呀沒有進步,沒有收獲,覺得說要重整旗鼓,重新走上人生的正路,那么又開始嚴以律己,認真學習,努力向善,而且慢慢開始提升。那么這一階段,ta相對前一個階段就是處于一個君子的狀態,那如果總體上的進步跟收獲相比第一個階段(過去的幾年)較弱,那這一階段相對于第一個階段,ta還是處于一個小人的階段,那僅就目前階段來考量,ta又是處于一個君子的階段。
上面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模型,說明君子跟小人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再推廣到不同個體之間的比較,那情況就更復雜了。
僅就單個個體而言,向前走三步,向后退兩步,原地踏踏步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人生的整個過程是處在一個總的趨勢里面,從整體上看就知道自己是走在君子的路上,還是走在小人的路上了。換句話說,每個人的成長道路大多是曲折的,難免走彎路,但是呢可以從宏觀來考量自己:我這個五年,比上一個五年是不是更加進步了,自身的修養,對家庭、社會的貢獻,是不是提升了,這個還是可以考量出來。說實在,自己的情況自己最清楚。
總結起來就是:
君子是止于至善者,小人是自甘墮落者。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個話說得很好、很完整。但是需要完整的理解,才不至于跑偏。
其實,求諸己跟求諸人是并不是對立的關系,也不應該以是否求諸己、是否求諸人來區分君子或是小人。但是呢,核心是求諸己,或者說求諸己是出發點。遇到狀況了,先問問自己:
第一個,是不是我的事?
問責自己嘛,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啊。是自己必須做的,當仁不讓,認真承擔下來;不是自己必須做的,輕輕放下。(為什么輕輕放下?有所必為,必有所不為。別人可以去做的,讓別人去完成;必須由自己來完成的,那當仁不讓,好好做,努力做。要不然變成是到處湊熱鬧了,敷衍了別人,也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個,我該怎么辦?
詳細考察、全面思考、研究制定周到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信以成之
真誠由內而發,誠實守信,盡力把事情辦圓滿。
這是完整處理一個事情的基本步驟。問題來了:這世界上,有哪一件事從頭到尾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
有人說啦,那不是有報道嗎,某某國家,某某人,一個人徒步或是徒手穿越了什么什么峽谷、某某沙漠,登上了某某山峰,難道不是一個人嗎?
請問:那個人幾歲?Ta有沒有穿衣服?認不認得字?會不會說話?
意思是,即使是ta一個人完成了某件事,ta在完成這件事之前、之中、之后,一定都借助了他人的力量或是幫助啊!
所以,從事項上來考量的話,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職責,這是求諸己的要求,但是呢成就任何事,一定需要很多人的幫助,這個就是所謂的求諸人。所以呢,凡事求諸己,也需要求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