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它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它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楊絳曾講過一句話,曾經以為看不懂書就無法理解人生,后來才知道不懂人生才無法看懂一些書。
這在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才有所體會,很多時候,當你的意識沒有拓展,當有些事沒有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沒有經歷過,你的認知可能是狹窄的,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你看到很多書是沒有情感共鳴的,看過很多電影也不記得講什么了,就像你經常下班走過的一條街,總有那么些個店名你是視而不見的,后來別人說起來,你卻驚訝不已。
?反而當你慢慢成長時,有所經歷時,你會發現原來電影電視劇中那些主角總是容易意外得絕癥或者癌癥而造成悲劇的美時,并不是編劇的矯情和讓你覺得煩透的劇設,因為在生活中就是時有發生,甚至無關年齡。你也開始理解曾經那些不能愿原諒的人和事,你開始會以成長中更高的意識回到過去試圖和解那些曾經卡住的地方。
你的自我發展水平如何?
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叫自我發展水平,英文為ego development。
它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及世界的體驗能夠到多復雜的程度。研究者們認為,自我發展水平是一種“掌控、整合、理解生命的經歷及體驗的努力。”
隨著自我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世界的理解也能更深刻,多維度,也能更好領悟到更復雜的人生智慧,也能夠明白那些重大的生命問題往往有很多種正確合理的答案。
這種自我發展,需要時間的不斷沉淀,過往那些失敗和遺憾,無法達成的目標所造成的挫敗,都會讓我們過往的認知得到沖擊和碰撞。它所帶來的紛亂和失序正是我們得以成長和轉變的時機,獲得更成熟高級的認知體系。
而如果我們拒絕面對,實際上就是開始規避問題,逃避痛苦和責任,這種趨向和累積就是造成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就會為此付出更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多的痛苦,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的各種關系的運作,比如與他人、社會和自我。
那么,如果一直如此下去,會造成什么影響呢?
這在派克《少有人走的路》中就提出了“人格失調癥”和“神經官能癥”的說法,當我們總是逃避成長的問題時,就會形成對責任的不同認知。
當與外界發生矛盾和沖突時,神經官能癥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于是,總是強加責任給自己,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而人格失調癥患者則把錯誤歸咎于他人,同時,總是認為“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缺乏自主判斷和承擔的能力。
在人的成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類似癥狀,但是只要能調整好心態,評估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該承擔的責任,那么,就不會又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逃避責任相當嚴重,形成惡性循環,這兩種心理都會阻礙自我發展,對集體和社會造成負擔,就像美國黑人作家所說,“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因此,想要更好獲得自我發展水平,讓心智變得成熟,我們還真得好好認識下這兩個“頑皮的小搗蛋”,這里我們著重談下人格失調癥,其實,一般人來說是可以調和自己人格中的障礙的,比如可能改變自己下念頭和觀點,只有那些一直固執得無法調和的人格才是阻礙了自我的發展。
在DSM-IV-TR中,即《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定義、分類和描述了200余種心理障礙,其中DSMIV-TR將人格失調分為三組:
A組有有妄想狂的人格失調、分裂性人格的人格失調、類似分裂性人格的人格失調;
B組有反社會的人格失調、有邊緣人格的人格失調、過份戲劇化的人格失調、有自戀的人格失調;
C組有躲避型的人格失調、依賴型的人格失調、強迫型人格失調。
那為什么會形成人格失調呢?
派克指出,或許造成因素很多,但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影響可能是一個很明顯的因素。
如果小時候,孩子得到父母足夠的愛和關注,安全感足夠,并且被認為是有價值的,那么,孩子就能形成健全的心理。
他指出,如果小時候孩子總是感覺到被父母遺棄、忽略和毆打,甚至埋怨,就會造成孩子安全感不足,自我價值感低下,比如,都是因為要照顧你們,我才沒法做自己的事,你的父親天天那么辛苦,都是為了供養你讀大學,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們可以過得很輕松等,父母的言行總是會成為孩子的最高行為準則。這些都會給小孩子日后逃避責任提供了榜樣,而且給孩子傳達信息,“我的婚姻不幸、我的人生如此疲累,都是你們的責任。”父母的人格失調癥會影響孩子日后形成神經官能癥或者人格失調,會無意識像模板一樣復制父母的想法和行為。
那么,為了更好理解人格失調癥,我們也來講講身邊的案例,多年的身心不合,導致小佳的身上幾乎就體現出了“自戀型人格失調”、“躲避型人格失調”及“依賴型人格失調”等綜合病癥。
說說“自戀型人格失調”,這樣的人一是對自己高度關注,二是對別人漠不關心,缺乏同理心,親密關系程度低
佳佳外表長得就不錯,不知從童年何時起,就覺得自己像公主一般,應該受優待,自己是獨特的,自己人生也應該是完美的,想要什么都應該被滿足,一切都應該按照我的意志來運行,自己就是應該是那種被放置在中心的聚光燈下的女孩,當這種錯覺與她成長中的現實庭形成了強烈的落差時,內心逐漸受到障礙和挫折,會開始抱怨父母和外界。特別是小時候與父母“你抱怨我、我抱怨你”的互動模式,對之后形成無法承擔責任的性格造成極大影響。
因為爸爸小時候就沒了父親,隨著奶奶改嫁,到二爺爺家庭總是被排斥,于是,小時候在餐桌上,佳佳總是能聽到父親對二爺爺的抱怨和數落,希望佳佳長大后要如何如何做。可是,當家里兩個孩子長大后,都不愿意著家,也不愿意承擔,都逃得很遠,而且也很容易抱怨,跟父母很疏離,也不懂得關心父母。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會怎么。
當隨著開始步入社會開始,小佳越來越無法承擔自己的人生和責任,也越來越沒有自信,總是容易自我批判,真實的自我與自己認定的自我差距越來越大,佳佳開始根本沒法面對過去的自己,就逐漸形成了“躲避型”人格失調,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和完美,不愿意見過去認識的人,不愿忍受被審視,更不愿接受被指導,內心太過痛苦,無法承擔起相應年齡的責任。
人格失調癥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不能承擔責任”和“幻想完美主義”
佳佳總是很愛制定一些完美的計劃來自我幻想和滿足,每年都會做個完美的PPT計劃,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覺得未來應該就是那樣的,但是根本沒有行動,或者制定好計劃只是計劃,束之高閣,無法實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落地,不腳踏實地,好高騖遠,卻幻想著有一天一飛沖天。當這樣的計劃制定多了,一年年都沒有改變,佳佳越來越陷入絕望和受傷、自憐的感覺里,但始終不愿面對真實問題的癥結所在。
或許自憐也好,躲避也罷,大概都是從小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和重視,沒有穩定的安全感,總覺得自己不被愛,有被遺棄和嫌棄的感覺,所有,佳佳也很容易在戀愛關系中重找“被父母關心和無條件照顧”感覺,所以,在兩性關系里,總是很容易就依賴對方,很害怕被拋棄,需要被無微不至的愛和關注,一旦得不到,就會開始攻擊或者抱怨,或者自憐抑郁等等人格失調的癥狀。
這些從弗洛伊德的“三元人格”超我、本我和自我中,就是因為超我太過霸權和完美、壓制本我的欲望和快樂,二者無法協調,導致無法形成穩定強大的自我認同,而人格碎片就是超我和本我的各自認知所形成,搖搖緩緩、細細碎碎,人就在糾結反復中搖擺不定,痛苦不堪。
其它類型人格失調,如像電影《天生殺人狂》、《香水》等都是反映反社會型人格,包括那些公交縱火等,《美麗心靈》中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數學家約翰就有妄想型人格失調,真是左手天才,右手瘋子,而《猜火車》、《夢旅人》里的人都是邊緣性人格體現,不愿認同主流價值觀的同化生活,以吸毒等來麻醉刺激自己。
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問題時,其實在內心就有所轉化了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就提出,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它讓我們看到了自己不愿意面對的部分,要獲得自我發展的可能,他認為,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那么,在這本書中,他從四個方面提出來,一是要推遲滿足感;二是要承擔責任;三是要尊重事實;四是要保持平衡。當然心智成熟需要極強的耐心和毅力,這或許就是成長最有價值的地方。
具體如何理解這四方面,之后文章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