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默了然
01
潔是個長相普通,性格也不怎么溫柔的女生。她和男友凱相識相戀多年,凱不僅長得高高帥帥,家庭背景,工作能力也很出色。
在外人眼里,他倆總是有些不登對,很多人覺得有些奇怪,凱為什么會喜歡潔呢?
后來,我們才知道,潔很像凱的媽媽,大大咧咧但心地善良。她和凱的相處模式都是干脆利落,從來不作天作地。連對凱的偶爾責備,也都是帶著濃濃的關愛,讓他感覺回到了小時候,很溫馨,很安全,勞累了一天的身體得以舒展和放松下來。
不僅如此,潔身上也有讓凱感到很意外的地方。在潔看似普通的外表下面,有一顆超級可愛的少女心。
比如,潔很喜歡吃甜品,經常一邊吃一邊喊著要減肥;她也喜歡一切看上去萌噠噠的毛絨玩具,把它們當朋友,經常抱在手里跟它們自言自語。
這點是凱的母親所不具備的,讓他對潔增加了一層新鮮感,對她也愈發疼愛起來。
就這樣,在熟悉加新奇的雙重因素下,凱逐漸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和潔走到了一起。
02
不僅愛情如此,友情也如是。
在人際交往上,我是一個很難交朋友,又超級慢熱的人。首先,我覺得朋友之間一定要有共性,口味不一樣,沒法一起混;其次,我不太會自來熟,要認識很長時間之后,才有可能和對方逐漸成為朋友。
但是我的好友靜是個例。
我們在一次年底聚會中認識的。人與人大概真的有氣場之說,初次照面,就覺得和靜很有眼緣。聊了幾句,更加深了這種認知,很自然地交換了聯系方式,成了好友。
我曾經非常很迷惑,為什么很難迅速交朋友的我,卻能和靜很快成為好友。
后來,我發現原因同樣是熟悉加新奇。
我和靜和很多共同的愛好,我們都喜歡文學,看的第一本外國名著都是《傲慢與偏見》;我們都喜歡凱倫.安和劉若英,會去看她們的現場;我們都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并對此有各自的理解;我們也都喜歡獨自旅行,因為自己想去的地方和別人不一樣。
在認識了一年之后,我驚奇地發現,我們還有一個更大的相似之處,在我們的親友中,居然有好幾個都是當老師的。
因此,我們在對待家人、朋友、同事的態度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而這些相似之處,又影響著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
跟這樣的朋友交往,無需過多的語言,也能理解你,你會覺得很輕松,即使產生矛盾也能輕易化解。
在相似的大前提下,我們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她喜歡運動,是個健身達人,我不喜歡運動,受她影響也開始鍛煉起來;她以前沒有寫作的習慣,而我喜歡寫作,在我的影響下,她也開始喜歡寫寫生活感悟。
這些不同之處,是增進我們之間連結的潤滑劑,讓我們在相知的基礎上,互相促進,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03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這樣描寫寶玉與黛玉初次見面的場景:
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相信你我都有過。能讓你產生這種有點熟悉的感覺,往往就是你喜歡的人。
心理學家們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參加實驗的人選他喜歡的東西,大家選出來的都是熟悉的東西。這個效應叫做“多看效應”,意思就是看得次數多了就喜歡了。
兩個人的思想融合,棋逢對手,就能分享喜悅,分享哀愁。近則可以秉燭夜談,天明方休;即使相隔萬里,心靈也近在咫尺。
但是,僅僅是熟悉還不夠,時間長了容易引起審美疲勞。所以就需要在熟悉的基礎上,加一點兒微妙的陌生,也就是新奇。
熟悉加新奇,是經過化學反應產生的喜歡,能讓我們為之沉醉,攜手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