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情侶約會的“套餐”就是吃飯看電影。吃完炸醬面就去看電影,我和筆芯也是俗的可以了。電影是筆芯選的,他說口碑不錯,但是看到鄧超,我其實期待值并不高,雖然我不討厭鄧超,但是我看過《分手大師》看過《惡棍天使》,所以,嗯呃……。不過看完倒是蠻驚喜的,身為老師,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都讓我和筆芯有很深的共鳴。
電影探討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影響,也探討了我們當今的教育模式和許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先來談一談馬皓文這個爸爸。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很好很好的爸爸,他的很多言語和做法都值得家長學習。馬飛的媽媽就像我們身邊很多的家長,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這份愛沉重而不容拒絕,雖然愛的本質不容置疑,但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所以雙方都受傷痛苦。馬皓文不同,他的愛也沉重,他會在深夜因為愁錢而攥緊存折,會為馬飛心心念念的電腦而賣血,他會為了保護馬飛,擋在在四五個比他年輕比他體壯的痞子青年面前。但是他會把這份沉重藏起來,給孩子看到他面對生活的勇氣,知識的力量,對美的理解和珍惜。馬皓文的人生并不幸運,在最輝煌的時候進了監獄,出獄后面對的多是人情的淡薄勢力,別說翻案生活都困難,但是他帶給馬飛的都是正能量。遇到困難一直想一直想總會有辦法的、永遠都不認輸……這是父親才能帶兒子的力量。雖然筆芯看的時候總是感嘆:一個好爸爸有多么重要!但是在喪偶式婚姻不少見的今天,真的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說到馬皓文的教育理念,網上有人吐槽“電影很顯然是在批判應試教育制度,可是探討得根本不深入,力度太小了,太淺薄,太浮于表面,講的全是大家早就知道的道理,什么素質教育啊,什么不要放棄差生啊,什么不要用分數衡量一個學生啊,什么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啊,等等等等。說的全是陳詞濫調,真正的重點卻一個沒說到。”但是我并不這么認為,我特別喜歡他在上學路上帶馬飛感受草地,馬皓文說:"你看看這片草地,是不是遠看一片綠,近看卻綠得不那么濃了?"馬飛說:"是呀!"馬皓文說:"這就是'景色遙看近卻無'呀!"馬飛恍然大悟:"原來這句詩就是這個意思呀!"我相信那一瞬間,馬飛一定感受到了文字和生活和美的契合!這也是我一直認為的語文的本質。激起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他的人生就會有光。教育不就是為了把知識帶進孩子們的生命里,通過學習的過程打開身體的“感受器”,讓他們擁有主宰自己人生客觀而積極地看待世界的能力嗎?所以我非常認同馬皓文說的:清華北大不是目的,只是過程。但是我們常常把過程當作目的,考到了高分立即陷入迷失和放縱。馬皓文的教育成功之處不在于他創造或者挑戰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他只是用了適合馬飛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說起來容易但是面對無數個背景不同的孩子做起來其實很難。我覺得應該不會有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教育模式,所有的探索都是有價值的。應試教育高壓教育唯分數論模式的維護者閻主任其實也并不讓人討厭,他的養子從天才淪為瘋子,并不全是教育模式的鍋。馬飛那篇作文最后拿到的22.5分不就是希望嗎?作為一個小學老師,面對白紙一樣的學生,其實很惶恐,生怕誤人子弟。看完電影我跟筆芯說我想起了陳寅恪先生提出的為人治學當有的精神: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我沒有那么明顯地看出電影對當今中國的教育模式有多么深刻的探討,但是我感覺到了對新一代獨立思考自由人格的呼吁!
看電影前筆芯說看完要寫讀后感,誰沒有寫誰出電影票錢。我聽了想:有毒吧!什么男票!
但是我好像中毒了!現在覺得這個提議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