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蒼鷺詢問蛤蟆?今天你感覺怎么樣??既是詢問蛤蟆的狀態,也是讓蛤蟆去看自己。
我似乎能把它趕到角落里,不在被他牽著鼻子走。?這是一種講自己從事情中抽身出來,再回看的方法。也代表著蛤蟆的情緒在變好,理性的成分在增多。
之后的重要概念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以及“成人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的特點是體驗到的情緒,好的壞的都有。這種狀態下,重要的是情緒,心情,不會學習。
父母自我狀態的特點是挑剔或者教育別人。認為自己是對的且無比自信,那么不同觀點就是錯的。二元對立論,排斥新知識,新理論,就越來越固有己見。
這讓我想到了一本書?為什么越無知的人越自信,書不錯,可以看看。
在成人狀態下,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足夠理性。同時也能夠保持尊重和接納,尊重,接納別人的觀點,理念。
其一,沒人能強迫別人進入他們的‘成人狀態’。你只能鼓勵他們,就像我一直在鼓勵你一樣。但我沒法強迫你,只有你自己能決定要怎么做。”
我看到的是課題分離,蛤蟆選擇進入哪種狀態是蛤蟆的課題,蒼鷺是否要鼓勵,如何鼓勵法,這些是蒼鷺的課題。同時他也受到了認知,能量值的影響,認知層次低,能量值低時,人的腦海中不會有這么多的方案,選擇的。
“其二,我不‘知道’你應該怎么做。咨詢的主要目標是讓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會在這個過程中協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決定。”
這既告訴了蛤蟆自己(咨詢師)能夠做什么,重要的是答案要自己去找。這讓我想到了人生就是用來體驗的,是一個不斷尋找熱愛的過程。我之前一直以為自己喜歡歷史,比身邊人知道的多。上周的一場活動將這個觀念擊得粉碎;那是一個分享講座,主題是“陶淵明的抉擇”,分享者是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出版了兩本南朝的歷史書籍。在最后的討論環節,他和嘉賓一起探討南朝,北朝,最后到了曹魏,司馬家。很多對話是古書中的原文。這都是自己讀了好多歷史書籍的人,自己的歷史,大多是看的視頻。回想這段,看這些視頻也和小時候有關,有什么看什么的狀態?,F在給我一本“史記”,或者其他史書,我也不會去讀它。
慶幸發現了自己是個偽歷史愛好者,也不用在為了找不到 喜歡歷史的人 一起討論傷神了,更多時間可以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了。
這三種狀態同時存在與一個人的身上,區別是成分的多少,自己能佛覺察,能否自我控制。
后面提到了一個詞語“生氣鬼”,情緒的外化,這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然后就是“選擇”,這然我想到了兩點,第一是前面章節談的“共謀”,自己配合了對方,這里表達的更加直接。第二點是捏造,我生氣是因為對方討厭。我臉紅是因為不想向人表白。有點像被討厭的勇氣中的目的論。
下文我看來,蒼鷺對蛤蟆就很殘忍了。剛剛向蛤蟆科普,解釋完這些,馬上就是
蒼鷺說:“那么,蛤蟆,你這段時間的不快樂,該去怪誰?是誰讓你情緒那么壞?”
“蛤蟆,你已經走到十字路口,沒法兒再回頭了。你要選哪條路?”
“是的,選擇就是:你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多久?”蒼鷺答道。
這類非常強勢的表達,逼著蛤蟆做出選擇,蛤蟆哭了,一個人哭著抽泣了。
對于蛤蟆,情緒上,心理上是已經受到了沖擊,情緒是上頭了的,還要承認是自己的錯,殘忍且不合理。如果讓蛤蟆哈回去消化這些,滿滿平復情緒,效果會更好。
對于他的父母,蒼鷺給出了答案。原諒他們,他的父母都已經不在了,不在很多年了。原諒別人,也是接納自己,和過去和解,放過自己。和過去翻篇,好好過好現在。
最后蛤蟆說了。
“蒼鷺,你真的想了解我嗎?
“這個我知道,可你了解我所經歷的一切嗎?”
“我想,其實我特別想。我想把我的整個人生經歷說給你聽。我還從沒對別人說過。倒不是我的人生有多精彩,實際上很平常,我只是想有個機會把我經歷的事兒跟別人說一說,一次就好。這樣你就能懂我了。”
這既是蛤蟆的情緒的一個反映,一種對抗。也讓我想到了兩點。
第一;未經他人哭,莫勸他人善。自己不是別人,不要覺得自己很了解對方,很懂對方。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經歷了什么。
第二;看見即療愈,說出來就釋然了,就接納了。而不應該埋在肚子里面。告訴別人也是自己的一個需求,如果找不到安全的,信任的,親密的關系分享,寫出來,自己說,自己聽也是一種方法。
期待后續章節,解鎖更多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