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隨著年歲的增長,真的會開始喜歡回憶,兒時過年的情形印在腦中,那個時候沒有跳出金幣和小雞的微信祝福,沒有載歌載舞的新春拜年視頻,人們打電話、發短信、穿紅襖、送春聯,相邀左右鄰里共聚,用各種方式喜迎新年。雖然現在走在路上,只有遠處稀稀疏疏的鞭炮聲,還有干凈并不擁堵的馬路和街上隨風擺動的紅燈籠會提醒著你又是一年過年時,但是,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還保留著自己的那份年味。這份年味,或是熬夜到凌晨放煙花的興奮記憶,或是與愛人第一次跨年的幸福期待,更或是一件新衣、一道家鄉菜、一張返鄉車票、一次浪漫求婚、一場任性旅游、一條祝福短信。
我的年味很家常,從農歷小年(大年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開始,鞭炮聲屢屢傳來,家家戶戶撣新掃舊迎接新年到來。在溫州,一些人家中還會祭灶吃芋頭,期待來年五谷豐登、財運亨通。大年三十,家人齊聚一堂,吃著一大桌的年夜飯,年邁的父母精心準備一大家子喜歡的飯菜,魚是必不可少的,葷素搭配也要更加講究,熱氣騰騰的年夜飯讓窗戶上的“福”字更加朦朧;在外拼搏的子女回到家中,和父母難得一聚,話不多,吃得多,因為口口都是家人燒的味道;家中的娃又長大了一歲,沒吃幾口年糕餃子,就拿著新玩具滿客廳跑來跑去,小手在窗戶上畫個不停,嚷嚷著出去放鞭炮,卻總是被大人制止;沒結婚的小年輕低頭玩著手機,微信祝福聲不時傳來,紅包搶來搶去沒搶到大的,最怕七大姑八大姨相聚一堂,因為春節又是一大波催相親催婚。
在這最喜慶的日子里,小孩子不能哭鬧,家里的地也要先不掃,因為凡事都要討個好彩頭。千百年來,過年的“變”與“不變”也慢慢演繹著,變的是東西南北各地過年習俗,有繁、有簡、有創新,不變的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家人相聚時的享受,對父母子女身體健康的由衷祝愿。
春節,是中國最有儀式感的一個節日。年終,我們總結一年的得失,有遺憾、有驚喜,雖然身邊也許有親人離去,家族中也許有新成員加入,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這一切都留在過去;年初,我們期待新的愿景,紛紛祝福萬事如意,雖然知道可能并不會像祝福般美好,但是新年,似乎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一切都會萬象更新、心想事成。
但是,年過完了,一切好像又回歸正常,我時常想,為什么我們的快樂感和幸福感變少了,不是為人父母、養家糊口,身上的擔子重了,角色變多了,而是我們的期待少了。你會發現剛參加工作的小青年總是躊躇滿志,剛結婚的小夫妻總是甜蜜恩愛秀不停,類似的還有很多,剛上任的地方領導、剛入校的新生、剛擬定減肥計劃的閨蜜,這些人的身上帶著對未來的期待,所以我們會感受到他們身上散發出的強烈的活力。相反,單位的“老油條”、家里的“老夫老妻”、學校的叛逆青年,這些人身上少了一份期待,往往過得不快樂。但是,好像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前一種人,過渡到后一種人,在年復一年中慢慢磨去了斗志和活力,也只有一些節假日,比如春節等,讓我們重新反思、重新拾起初心。
文章寫到這,聞上去有點雞湯味,實際上,是我對春節帶來的來年美好期待的向往。重拾初心,拾得起來,新的一年你會快樂,多喝幾口雞湯又如何;拾不起來,就會陷入又一年的輪回,反反復復,期待來年再祝愿萬事如意。
一年之中,沒有其他節日能像春節這樣,可以讓過去留在過去,許下一整年的期盼,所以更要像過年這般生活著,給煩躁不安的心一個停靠的驛站,給一層不變卻又不甘心的生活一次轉折,給過去不管落魄還是風光的自己一次提醒,給親人之間多增添一份相聚相守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