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沒有安排,我慢條斯理地享受著一個人的晚餐,隨著饑餓感一點一點的消失,心情也慢慢地舒暢起來。買完單,我提著外套往店外走,這時,有一個大約十五六歲的小女孩走了過來,面容憔悴、身材瘦削,怯怯地說道:“先生,我來福州找工作沒找到,你能不能給我們一塊錢吃飯啊?”,她旁邊還有個女的,有點像母親,又有點像姐姐,也用哀求的眼神看著我。我沒有答話,徑直走開了,我能夠感覺到背后有四只眼睛在盯著我。
回到家,我洗了個熱水澡,換上睡衣,上了床。從床頭抽出一本《社會心理學》,但無論我怎么看,都無法進入狀態,一頁書看了十幾分鐘還沒看完,而且是看了下一行忘了上一行,滿腦子浮現的都是小女孩哀求、無助的眼神,類似的事情多了去了,以前干嗎不會這樣呢?
放下書,我陷入沉思,想起以前不甚理解的一個觀點:林肯認為,自私能引起所有的善行。有一次,亞伯拉罕.林肯在馬車上和另一名乘客討論起利他主義這個哲學問題,他認為,自私能引起所有的善行。就在這時他聽到一聲母豬的哀嚎——她的小豬掉進一片水塘快要被淹死了。林肯讓馬車停下來,他跳下車跑回去,把小豬救了上來。他回到馬車后,同伴問道:“嗯,亞伯,剛才的小事中,自私在哪兒呢?”“當然在,就是保佑靈魂啊。愛德華,這正是自私的本質!如果我剛才徑直走過,扔下痛苦的在擔心孩子的母豬不管,我就一整天不會得到心靈的寧靜。我剛才救小豬只不過是為了安心,你難道不明白嗎?”
幾塊錢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根本不算什么,給與不給也就是一閃念的事情,但如果剛才我給了,我現在就可以心情愉悅地享受美妙的讀書時間。換句話說,這一塊錢已經遠遠超出了它本有的價值,不僅讓她們有了吃的,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助人的滿足感和寧靜的心靈,套用林肯的話就是,給有困難的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只不過是為了安心!
大家可能跟我有類似的想法,現在以這種方式行騙的人太多了,不值得給,給了反而會助長這股歪風。老實說,之前我不僅這么想,甚至有點鄙視、痛恨,他(她)們有手有腳,四肢健全,就算去撿礦泉水瓶賣錢也不至于吃不起饅頭!多些我這樣的人,還可以逼著他(她)們自力更生,自強自立,說不定還會有番造化,每每這么想起,我不自覺的有點崇高起來。現在想想,也不盡然,我們的這一舉動可能會讓他(她)們浪子回頭、逼良為善,更為可能使他(她)們自暴自棄,逼良為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像我們這種窮不窮、達不達的,就自私點吧,多做些讓自己心靈有所安、靈魂有所佑的事情吧,當人有需要時,Give them a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