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邂逅阿秋
16年年初我更換部門,做市場調研,每天都在搜集不同產品的市場,工藝信息。6月份的時候,專心做軟件實施,那時面對轉行的困境,我在四處尋覓,每一天都在擴大信息獲取的范圍,在幾百個微信公眾上獲取個人發展的信息,金融市場信息,互聯網這種新興行業的資訊。連續2個月在信息流中掙扎,用各種觀點來加固我的價值觀。眼看他創業起,眼看他倒閉了,面對O2O大量死亡,我在思考他們的無謂,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
有一天晚上在行動派的群里聽阿秋的第一場線上分享,當時聽完了我還隨手拋出一個問題去交流了一下,“不同模塊互相連接的問題 “?然后加了好友私聊了幾句不通模塊如何對接。當時我在整理軟件各個模塊對接的參數設置問題,正好遇到阿秋提出相似的概念。沒想到隨手發出的聊天會讓我融入一個新的環境中。
2.課程報名
生活就是這樣,在平凡、平淡中又夾帶著變局,每一次入局、破局后,我從內心對自身核心競爭力發出深深的渴望。工作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被我徹底解決了。漏洞堵死了,堵不了的加入每天檢查計劃中,這些時間壓縮在2個小時以內,其他時間在研究數據庫,偶爾需要做報表和修改觸發器要花時間去測試,每天等待軟件報錯然我我去處理。
第一次聽阿秋的分享我沒當回事,聽完課我就干別的事了。第二次聽她的分享,萌發好奇想報名的想法,當時我在聽朋友推薦的微課,想報名時已經滿了。第三次我報名了。
3.一階課程的打怪升級
開始上課了我抱著旁觀者的態度去了解阿秋的創業歷程。每一節課我都跟堂聽,聽完還會回聽。聽到第一階課程結束,沒發現什么特立獨行的觀點,課程對我來說沒什么難度。作業輕松完成了,然而一起學習的小伙伴還有幾個人沒玩成,不及格,想不通他們的為什么不善始善終。信息、技能、品質,對我而言常規的信息不存在不對稱,我沖著阿秋創業的情懷,我也堅信自己看人的眼光,我報了二階課程。
4.課程變革
二階課程拖了很長一段時間,二球課程時間也延長了一個月。二階課程也不在像一階課程那樣,她在講我們在聽,轉到微信群里面上課。這個時候第一批學員三階課程完成了,她們開始在微信群里做分享,介紹自己的經驗,讓大家借鑒,分享課程我也聽了。最后三階課程被關掉了,沒幾個人能完成,不具有普適性。改為培訓師和領路人模式,在介紹TED演講中,我看到了一階、二階的課程設計思路的全景。阿秋的組塊模式區別于傳統模式還是挺不錯的,在每人寫3000字演講稿時,軟件上線,忙著測試沒有花多少時間去構思,把自己的兩個體系寫出來做了分享。就這樣二階課程就結束了,我們也就畢業了。
5.量變的過程積累
在沒有看到課程設計思路前對輸出力的課程認識還不太全面,做完分享,課程結束了才看全局,從我個人習慣來說,我更習慣先看全局框架再去逐步學習。窮則變,變則通。改變課程的模式,從教學到學員互相交流。從通識教育轉向軟能力的培養、團隊協作、溝通、計劃、決策。把更多相同愛好的人聚在一起,執行的是量變積累的角色,總有一天可以積累到質變的程度。
6.領路人簽到模式的改變
培訓師簽到簽了14天,中間斷簽一天,開始時只有輸出力的同學給我點贊,漸漸地朋友圈的人習慣了這個,也開始點贊。然后朋友圈簽到打卡效果不好,這個模式被否定了,放棄了。期待下一步的改變帶給我的意外。
7.輸出力帶給我的過程資產
加入輸出力這段時間,從開始的磨合期,到逐漸適應,融進去。體驗變局的應對,繁華前臺的幕后才是真正的過程,經驗也都是從過程中積累而來。新的事物需要刺激神經,慢慢的改變,尋找破局的出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一步一個選擇,做好每一次決斷無愧于心就好。
改變只為遇到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狀態去應對新的環境,調整狀態,用思維碰撞的火花指明前行的道路。世間的美好,只不過是耐得住寂寞。守住本心,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