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很多人都想長生不老,都希望擁有更多的時間,但卻不知道自己在一個下雨的下午,做了些什么?
不止如此,更多的人甚至連自己一天24小時分別用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就像月光族不知道錢的去向一樣。在我沒有記錄我的時間清單以前,我也不知道我的時間在哪里,不知道我一天花在娛樂和學習上的比例,更別談改進了。
那么一直想要更上一層樓的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你的時間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呢?
在大學,很多朋友都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每一天,也就造成我們口中的“混日子”現象,可事實上誰都不想碌碌無為的過日子,那么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時間更有意義,更有效率呢?
管理學泰斗德魯克先生曾經說過,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才能安排時間。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充分利用時間,把時間安排妥當的話,我們就先要學會記錄時間。
換一句話,就是沒有記錄,你就永遠不知道時間去哪了?
2
如何才能記錄時間呢?我一直也很苦惱,直到我看到了《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他自己創立并終身實施了一套記錄時間的方法——時間統計法。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道:
烏里揚諾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域的圖)——三小時 十五分。鑒定袋械——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二小時四十五 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二小時二十五分。
休息:給伊義爾寫信——十分;《烏里揚諾 失斯克真理報》——十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 瓦斯托波爾紀事》——一小時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計——六小時二十分。
這就是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一種“事件-時間日志”。他的方法激起了我記錄時間的想法,在這之前,我只會簡單地記錄每天發生的事情,例如:
20170901
1.開學,拿到了新書。
2.第三次拆解《好好學習》,并分享
3.聽XX微課
……
這就只是我一直以來簡單的記錄每一天發生的事件的“事件日志”,相比于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志”而言,是一種只在乎結果的記錄,而后者更注重于過程!并且,注重過程的記錄要遠遠高明于只記錄結果的記錄。
3
那么,記錄時間的好處是什么呢?柳比歇夫自從創立了這套方法后,便一直使用它,并且依靠這套時間統計法,它寫了70多部學術著作,這對專業作家而言,也是一個及其龐大的數字!
實踐不到兩個星期,我就體會到這種記錄方法的一大好處:明確得知時間的去向。這樣詳細的記錄事件與時間,讓我獲益匪淺。當我在玩游戲時,感覺時間過得很快,而但我在參加一個無聊的會議時,卻又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這些,我都能通過我所記錄的時間,客觀的顯示出每樣活動真正的耗時,而不是單靠我們那不精準的時間感覺。
事實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明白記錄的重要性,可做記錄的人卻并不多。就像很多人都聽過“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就算意識到記錄開銷的重要性,但還有很多人做不到記錄。恰因如此,才會有那么多的月光族,才會終日抱怨自己沒時間。殊不知,這正是因為他們沒有記錄,所以根本不知道時間花在了哪里。
所以啊,如果你想進行時間管理,請你先開始記錄你的時間,不要求每一分鐘都記錄下來,當然,如果能做到是最好。這次就寫到這里,下一次,我將會詳細地給大家介紹,如何利用“清單思維”來做時間清單,記錄每一分鐘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