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在讀初中,有天她找到我,向我訴苦。她說面對自己的父母,她很苦惱。她父母會經常跟她說,你看看誰誰家的小孩,他(她)比你強多了,你要是能學學人家多好啊。但等到小月好不容易,趕上了父母所說的那個孩子時,本來以為父母總可以肯定和表揚自己了吧?但她的父母卻沒有顯得特別的高興,也沒有特別的表揚小月,而是又把小月與另外一個更優秀的孩子進行比較……
小月就這樣被父母不斷的比較,不斷的督促,在不斷的苦惱和痛苦中,進行學習和生活的。小月不明白的是,為什么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呢?
小月在別人看起來是比較乖巧的那種孩子,但其實小月很多時候內心是壓抑的,需求往往也是得不到滿足的。她希望通過行動來得到父母的肯定,從而讓父母能夠多看,多關注一些自己。但是父母看到的更多的是她身上不足的地方還有要努力奮斗的方向。對于小月的那些進步和努力,父母往往是視而不見,或者只是輕輕的一語帶過,然后就是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嚴格的要求了。
或許我們曾經都有小月這樣的經歷,總會被自己的父母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問題是,為什么一些父母就那么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呢?其實在一些父母的心里,他們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通過在與其他家優秀的孩子進行比較過程中,給自己樹立好一個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別人家的孩子,更多承擔的是榜樣的力量。這樣的出發點本來是好的,但父母在實施過程中,總是忽略了一些事情,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定的隔閡。在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時,父母的做法可能也要斟酌一下吧。
一些孩子在父母不斷的比較和鞭策中進行學習和成長,孩子的內心其實是壓抑和缺失的。他們在不斷的尋求父母的肯定和稱贊,但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永遠是不斷的甚至更多的比較和要求。一個永遠都得不到應有的肯定和支持的孩子,其實他們對自己是不肯定的,自卑的。要記住,沒有正面肯定回應的愛,是沒辦法讓孩子打從心里自信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定的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經常得到別人的信任、贊美和支持時,她就會增強自我價值感,人變得自尊、自信,并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父母對孩子的進步沒有適時,積極的肯定和支持,反而是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時,這在孩子看來是間接的否定。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失望和壓力。
當孩子一直得不到自己父母的積極回應和反饋時,他們更多時候對自己是不確定和不自信的,對父母的關系也是有點疏離。孩子在完成父母要求的目標時,更多的有討好的傾向,這種親子關系是不平等和不健康的。父母更多時候站在權威的位置,而孩子更多的是服從和遵循父母的要求。輕則產生依戀性比較強的孩子,自我接納沒有那么好的孩子,重則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叛逆,甚至與父母對抗的心態。不管是哪一種親子關系,都是不健康的。
父母在比較中不斷的為孩子樹立奮斗的目標,這個出發點倒無可厚非。但在這個過程中是否能好好的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表現出進步時,適當的給予一些支持和肯定。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希望得到別人,尤其是自己認為重要的人的肯定的。適當的贊揚和肯定,更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看到別人家孩子好的方面時,更要看到自己家孩子好的表現,對孩子的進步能夠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或許父母會發現孩子更加多不一樣的東西呢。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