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糊涂賬”

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的袁紹,在戰火紛飛的三國亂世,憑借著其“四世三公”的家族名望以及自身“少折節下士,知名當世”的氣概,可以說是最有資格一統天下的英雄。歷史并沒有給他機會,袁紹在官渡一戰中敗于自己的發小曹操,曹操自此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過了兩年,袁紹便“駕鶴西去”,徹底退出三國舞臺。

三國亂世的開端,史家一直將董卓亂政做為起點。“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真正埋下六十余年的兵荒馬亂禍根的,卻是袁紹打錯算盤的“糊涂賬”。

自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劉肇之后,劉漢王室的子孫后代就出了問題:英年早逝、娃娃上位。像漢和帝、漢質帝、漢沖帝等一連串的娃娃皇帝,最大的也只不過十八歲,最小的劉殤帝才剛剛滿月就被捧上皇位。因此,外戚政治就不可避免的重新上演:年幼的皇帝無法主持朝政,當母親的皇太后自然成為了權力中心。然而天下仍然是姓劉的,當“小皇帝”長成“大皇帝”之后,自然想要將皇權攥到自己手里。若是不借助外力的支持,就無法和外戚抗衡,像漢質帝不過說了句“跋扈將軍”,便被大將軍梁翼毒殺。而士大夫與皇帝距離甚遠,且并不知道誰是和外戚是一伙的,唯一的方式便是依靠自己熟知的宦官集團。于是,東漢王朝的宮廷就變成了三種不同力量互相斗爭的“戲臺子”,即外戚、士大夫和宦官集團。

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這三股勢力是“你方唱罷我登臺”,相互間的廝殺也是異常血腥和慘烈,但是就在這相互間的制約之下,東漢的整個政治格局形成了相對而言穩固的局面,還沒有到“改朝換代、割據混戰”的局面。直到189年袁紹提出來一個不著邊際的建議,導致整個格局陷入混亂,拉開亂世三國的序幕。

中平六年(189)四月,漢靈帝去世,漢少帝劉辯繼承大統,其生母何太后自然得以把持朝政。加之其兄大將軍何進,繼而形成了何氏外戚專權的局面。何進與宦官集團之間矛盾重重,但是兩者之間相互忌憚,誰也不敢惹誰,自然這局面也沒到“撕破臉皮”的時候。這時候,袁紹就站出來給何大將軍出謀劃策,“是時候把宦官集團徹底鏟除掉了。太后不是不同意嘛,咱秘密召集各路兵馬,迫使太后同意鏟除宦官。”這不打緊,何進召集兵馬的密信還未送到,宦官便獲知了何進與袁紹的密謀,于是假穿懿旨,將何進提前殺了。袁紹隨之帶兵殺進皇宮,只要沒胡子的全部殺掉,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殺了兩千多人。結果,宦官集團和外戚勢力搞得兩敗俱傷,地方勢力代表董卓“聞風而至”,占領并控制了首都洛陽,袁紹曹操等人見狀,也先后被逼離開。由此,揭開了中國歷史三國群雄爭霸的“序章”。至于袁紹后來組織關東盟軍,起兵征討董卓已然是后話。

袁紹所構想的是借助外部力量,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政治秩序和穩固的皇權,然而打開的卻是一段亂世的大門。這筆“糊涂賬”在今天看來,不過是試圖通過“快刀斬亂麻”的方式來解決朝綱混亂的局面,然而,袁紹看到的不過是近在眼前的力量糾纏,既沒有尋找到具有發展性的解決方式,也沒能立足于當下來分析事態,做長遠打算。初心可能是好,賬本上的“算計”可能就遠遠不夠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