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我想說的是成年人的閱讀,不是小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到博士的求學。一般成年人平時工作、生活中根本不需用尋求書中“知識”幫忙,而這部分人(這兒科技工作者要除外),他們讀書也不會對工作、生活水平有任何提升,但還在讀書,讀書有用嗎?
我四伯父讀書很少,由于家庭原因,解放前他們兄弟幾個覺得不讀書躺著也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全都不讀書游逛成性。解放后才知道社會的變革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發展,但讀書時時間已過,最后他只是個“農中”畢業,其它兄弟先后學成進城,只有他留在了農村。農村的艱辛可想而知,但他總會從口中省下些錢,從身上省下些錢,去訂一些雜志報刊,再加上自己日子過的恓惶,村中人見人說:“肚子餓癟了,屁股露外邊,還有錢買閑雜物”。當然我母親也不理解,常嫌父親接濟伯父,說伯父不會過日子,競亂花無用的錢。父親總會笑笑說,“窮不離書,富不離豬,否則挖不了窮根呀”。當然我也是不理解的,直到伯父去年去逝。
?我說不想她,但總會想到,一個朋友,還說我愛屋及烏,當然我是不承認的。她是個外企白領,給我的感覺是她覺得自己求學時可能讀的書少,所以現在喜歡買書,前幾天又在小群中曬買的書了,而且喜歡讀書,坐次飛機都會讀一本書,效率也高。但我覺得她讀的書與自己工作很近,很有實用性,她又會說我愛屋及烏了。我上學時也是個愛讀書的人,但現在幾乎很少讀書,和她相比我覺得她很上進,自愧不如。
?當然還有對一個人不理解,那就是爺爺,我小時候他都老態龍鐘了,幾乎是離不開拐杖的。可他總是在曬太陽的時候拿個放大鏡,拿一本破破爛爛的書在看,太好笑了。問他快死了讀書有用嗎?他會說讀書能有什么用?就是消遣。居然有一次因為我們撕了幾本破舊的書擦屁股而大罵,他的書又沒人看,他死了書也就只是就火的柴罷了,犯得著嗎?后來有了衛生紙,也不偷撕他的書了,他死后書真的就系之高閣了。
?我九歲讀書,是為了上大學,吃商品糧。這是母親訂的目標,也是我的目標,所以我知道讀書為什么,當真的讀完大學,后來就很少讀書了,因為讀書不會給我加個工資,也不會讓我晉升,沒什么用了,就開始慢慢地不讀了。
?對伯父的讀書我不理解,對爺爺當年讀書我不理解,但卻對朋友的讀書很理解,甚至贊揚,這是為什么?
?昨天晚上微信聊后,我從不想人到想讀書有什么用?思考了很久,后來明白了,讀書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僅此而矣。讀書的作用就是傳承知識和文化,那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讓人活的明白。突然我覺得我明白了伯父一輩子讀書的原因,一種生活態度,讓自己活的明白;爺爺讀書是一種習慣,愛書是想讓文化進行傳承;而朋友呢,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已形成一種習慣,而不是因為當年讀書少現在惡補,看來我是看不透“圣人”的笨蛋了。
?聽新聞上說,中國地鐵上全是看手機的,日本地鐵全是看書的(我沒去過,無法考證)。如果真是這樣,是不是我輩得養成讀書習慣,給后輩做個榜樣,讓中華民族的好習慣傳承下去,讓中國更強大、讓中國人更有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