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以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并逐漸成為一種極其重要的工程技術,它在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網絡、電子技術、信息工程等領域中都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
發展到如今,AI已經耐不住只在“理工科”發展,將“魔爪”伸向了人文社科。據有關數據統計,AI寫作機器人可以:
每3秒自動完成一次相關內容聚合;
每小時篩選50000+篇, 每天自動更新500篇以上;
每周7*24小時不間斷追蹤,一年365天不放假不休息;
而且每一條資訊,都跟人類輸入的精準匹配,并有相關海量優質資訊;
每一次的分發,都能基于用戶畫像,給每人提供個性化場景閱讀……
如果這些數據都是真實無比的,AI寫作將來的某一天將人“取而代之”是有可能的。但是就在AI威脅論甚囂塵上之際,多數人都人人自危的時候,我卻發現了一些“了不得”的秘密。
用AI寫作規則進行創作如何?聽起來有些天馬行空,但我絕非信口開河。
首先,從AI文章的合成過程來看。
每3秒自動完成一次相關內容聚合,每小時篩選5000+篇,每天自動更新500篇以上。
我想多數人在讀這句話的時候,目光都被數字牢牢吸引,再無暇關注其他。
但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么你就忽略了更有價值的內容——“聚合”和“篩選”。為什么是這兩個詞,而不是其他?理由很簡單:首先這是兩個動詞,作為有具體實意詞匯,本就是一句話的核心;何況它們向我們描述了必要的材料尋找過程。
那么,如何理解聚合呢?我們可以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搜集、第二整理。
搜集,從聚合之前的修飾語“相關內容”,我們有明確答案。一定要搜集相關的內容,內容不一定完全一致,但一定要有聯系,中學時的仿寫句子就是很好的應用。第二是整理,有了材料要學會合理儲存,給材料建立起聯系。怎么建立聯系,這里繼續借助網絡思維,瀏覽器搜索方式。
瀏覽器是搜索工具,也是儲存工具。它是如何為我們呈現內容的,這一點兒我們大家都知道——關鍵字。所以我們大膽猜測一下,AI寫作機器人也在作用這一原理工作。所以利用這一點兒,我們需要找到每一大類文章中常用關鍵詞。以我常找的政策信息為例,搜索時可以輸入通知、意見、綱要、規劃、決定等。
這樣做的好處,第一提高我們自身的記憶能力,第二和網絡共用一套系統,相當于我們為自己的大腦安裝了可移動磁盤,無形擴大了我們信息的加載量。
聊完聚合,我們來看看篩選。所謂有舍才有得,人生一路面臨的選擇不計其數,仿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抉擇。寫作輸出也一樣,想要表達的世界太大,奈何“紙短情長”。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篩選,在大量信息面前,迅速過濾掉與表達無關的內容,將剩余有用的部分,集中火力朝著目標開火,一篇完美杰作不敢保證,一篇基礎的文章還是可以的。另外AI提供的資訊精準匹配,其背后的思維大抵也是如此。
其次,我們從AI寫作可能的文字組織過程再看。
寫作,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這是一個靠悟的過程。怎么悟,從哪里悟,就沒人告訴我們了。我不能說完全沒有人知道寫作的規律(在我認識中給AI機器人寫編程的大概都有自己的規律,只是要不我們接觸不到,要不他們不愿意說),但是身邊真正能說出一個一二三的人一定鳳毛麟角,即使這樣我也依舊相信文章構成一定有文字排列的規律存在。
為什么這樣說?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抽紙條造句游戲嗎?一群人每個人按照,人物、地點、做什么寫一句話,然后把紙條按照上邊分類撕開,人物的歸為一類,地點歸為一類,做什么歸為一類。接著大家開始按順序重新抽取,于是出現了類似“爸爸在花盆里開火車”“小明在鍋里看電視”神一般的句子,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為什么會覺得句子可笑,因為它們不符合我們說話時常用的結構,不符合語言文字的排列規律。所以,成功找到文字與文字之間的組合方式,一定可以快速的得到文字練習方法,事半功倍。(這里可能會涉及語法內容,其實語法沒有那么難于理解,從字面意理解即可,如果有必要,我會另寫一篇說明)
現在我們說回AI寫作,語言如此復雜,如果其中沒有一種可以尋找的規律,那么機器又要靠什么程序來運行呢?目前所知,也可能孤陋寡聞了,信息技術的操作都需要一套程序做指導的。即便是科研項目,也有公式這一規律存在。因此,文字之間必定有排列順序,只是我們用的習慣了,早已經將他們忽略了而已。
大道至簡,大音希聲。正如古人所說三生萬物,美妙的音樂也是由七階主要音符構成,文字也一定有它的規律存在。如果說此前信息和技術不夠發達,文字容量如此龐雜,那么在今天在信息化、智慧化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已經有能力去做到這件事情,為什么不去試試呢?借助AI寫作思維,快速地提高我們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