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熊寶,進入了完美敏感期。
蛋糕沒挖好,掉了一團在地上,立即大哭起來:我不要我不要,邊哭邊跺腳,盡管告訴他掉了就掉了,還有很多很多;
一根完整的香蕉,拿著突然從中間斷開了,非要我把斷開的裝回去復(fù)原,為娘真是做不到吶!崩潰大哭,怎么都止不住;
棒棒糖、蘋果沒拿住,掉在地上,也是如此,用水洗洗或者重新拿一個,都無法止住悲哀的哭聲;
袋裝的豆子,沒拿好掉了幾個,又是大哭,還邊哭邊說:把這些剩下的都扔了。
面對這樣的熊寶,心里清楚孩子是進入了敏感期,但不清楚,到底應(yīng)該怎樣才能緩解。
今天早上,熊寶又爆發(fā)了兩次。
第一次,早上一起床,要吃香蕉,給他剝好了香蕉,自己拿著去臥室了。
正想著今天早上挺順當,這么早就起床穿衣服了,一會兒應(yīng)該能夠早點出門。
突然,臥室里爆出一陣嚎哭,嚇得寶爸趕緊跑過去看出啥事兒,原來又是香蕉斷了。
寶爸趕緊安慰說:沒事兒,斷了就斷了,剩下還這么多,還能吃呢!
依然嚎哭。
寶爸看不行,換個法子:要不讓媽媽給你用水洗洗,洗洗還能吃。
哭的更厲害了!
寶爸開始不耐煩了:那是你自己沒拿好斷掉的,能怪誰?
我一聽不對,趕緊從廚房跑過去,推爸爸說:你走吧去忙你的。
抱住熊寶。
爸爸邊走還邊說:別哭了,多大點兒事,值當嗎?
這話肯定犯忌諱了,讓爸爸趕緊閉嘴別說了。
熊寶還在哭,淚眼汪汪的。
不知道怎么做好,想想要不用共情的方法吧。
“香蕉掉地上了,你覺得自己很沒用,連香蕉都拿不住,這點小事兒都做不好,很沮喪對不對?”
熊寶沒說話。
“你看媽媽經(jīng)常也會拿不住東西掉了,媽媽吃飯的時候,經(jīng)常就會夾不住菜,掉桌子上。是不是?”
熊寶又嚎了一聲。
“所以你看,媽媽也會犯錯,爸爸也是的喲!”
摟著他,拿著剩下的半根香蕉問:“那接下來你想怎么辦呢?這剩下的香蕉,你還吃嗎?”
熊寶不哭了,點頭。
拿著香蕉咬了一口,好像覺得還是沒發(fā)泄夠,又嚎了一聲。
我接著說:”你想哭可以哭,但是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咱們還是要想解決辦法。”
貌似這句多余了。
第一回合算是解決了。
第二回合,帶著熊寶坐電梯去上學(xué)。
前幾天都是到1樓,帶著他出門到樓底下的平臺上,讓他抱著書包等我,我去地下車庫取車。
今天坐的電梯是直通車庫的,于是到了1樓沒下去,熊寶立刻哭鬧:不對不對,要下去要下去。
抱著他說:我們要遲到了,所以你跟媽媽一起去車庫。
到了負一層,熊寶看著黑乎乎的樓道,還是哭:不對不對,不是這里。
拉著我,還要坐電梯上去。
我心里著急,抱著他,想想孩子為什么哭,應(yīng)該是前幾天的行為讓他認為是固定的程序了。
于是跟他說:“你想去1樓的車庫門口,抱著書包在那里等著媽媽,是嗎?”
熊寶點頭,證實我的猜想沒錯。
那是我破壞了孩子的秩序了,立刻道歉:
“對不起,今天是媽媽錯了,媽媽著急要遲到了,所以直接帶你來負一層了。
以后咱們都從1樓下,你還是抱著書包在平臺上等媽媽,好不好?”
熊寶點頭,哭聲還是沒住。
拉著我的衣服,還是想坐電梯去1樓。
時間實在來不及了,不顧孩子的哭聲,帶著他從負一層上去了。
剛上去,已經(jīng)走遠的爸爸聽到哭聲趕回來,把熊寶抱上車,說了byebye。
哭聲總算止住了。
今早的這兩個場景,相比于之前,運用共情的方法,自認為還是讓孩子感受到了想法被理解被尊重。
面對孩子對完美和秩序的敏感,盡可能地接納和尊重。
針對完美敏感期,試著讓孩子看到父母做的不如意之處,讓他理解很多事情都無法完美,爸爸媽媽也會犯錯;
針對秩序敏感期,按照已經(jīng)形成的程序去進行,遵守他的小秩序。
更好的方法,進一步摸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