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聲律啟蒙》的時候發現發現里面有一個成語的解釋是錯的。里面講的是“狐假虎威”這個成語。
里面有一句“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江已用這個比喻告訴楚王,“北方之畏昭奚恤,實際上是怕您。”
為什么當時會有一個這樣的比喻?如果一個臣子的力量太強大了,皇帝就會去忌憚他。要不然中國怎么會說“功高蓋主,必招殺身之禍。”那個時候群臣之所以不作聲,是因為:這句話,如果對的不好,那昭奚恤必死無疑。江已這么說,實際上是在保昭奚恤。
這個故事其實是在講述一個非常兇險的政治場合,一個臣子如何化解皇帝的猜疑,從虎口保下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作者居然把這句話解釋成:江已的用意是一方面貶低昭奚恤,說他借了楚宣王的百萬強兵來抬高自己的聲望;另一方面刺激楚宣王,要他別稀里糊涂地被昭奚恤利用了還不知道呢。
我當時看到這個解釋的時候非常生氣。中國的古代經典根本就不是這樣子講的,你這樣講,讓那些根本就沒有認認真真讀過《戰國策》的人會怎么看《戰國策》這本書?里面的仁義禮智通通不見。
怪不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傳下來就都變了質。一代一代,我們離上帝越來越遠。只要打開書,去追本溯源,你就會知道,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但是到了今天有多少人,好好的溯源過?
有多少人在傳承一個自己都不曾真正理解過的文化。我很好奇他們傳承的到底是什么?會不會是那魔鬼的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