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最讓人心潮激蕩的,是拔山蓋世的項羽。這個獨步天下的千古英雄,以他生命的長歌,使秦漢交替短短幾年的歷史放射出逼人的光輝,顯現出浩浩英雄氣......
項羽是司馬遷最心儀的人物,寫項羽的部分是全書中最精彩的篇章。太史公對這位悲劇大英雄懷著無限的敬意,破格讓他享受“本紀”的待遇。平心而論,《項羽本紀》不象嚴肅的史書,倒象是一部英雄的傳奇。在為項羽樹碑立傳的同時,司馬遷性格中浪漫的部分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張揚。
項羽實在是一個奇人。這個身長八尺、力能扛鼎的雙瞳少年,剛開始就離經叛道,與常人格格不入。成人后的項羽身上是很有些不良青年的傾向的。他不學書,不學劍,學兵法也是淺嘗輒止。目空一切也罷,絕世天才也好,反正在推翻暴秦的大業中,他橫空出世,轟轟烈烈。
他不學劍,卻能被甲持戟,出來挑戰,只要瞋目叱之,敵人就“目不敢視,手不能發”,就“人馬懼驚,辟易數里”。他不學兵法,卻能運用自如,破釜沉舟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嗎?揮劍殺宋義不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嗎?戰爭,讓女人走開,他偏要在戎馬倥傯中帶虞姬在身邊,讓“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沙場生活多一些嫵媚和溫暖。他不學書,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拔劍作歌,真情至性,摧人肝膽,真成曠世絕唱了。
項羽是既不適合作人君,又不適合為人臣的。
看看中國歷史,能在滄海橫流風云際會中呼風喚雨成就霸業的人,多少總帶著點流氓氣。區區亭長的劉邦,販賣草鞋的劉備,叫化子和尚朱元璋......這些人創業時假仁假義,極盡謙卑,使得別人為他或沖鋒陷陣或殫精竭慮;得天下后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功臣勛舊幾乎要趕盡殺絕。這一點項羽做不到,他只知道一腔熱血坦坦蕩蕩,大丈夫氣一貫到底,不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更不會出爾反爾過河拆橋。鴻門宴的機關他不知道嗎?他不知道放龍如海的后果嗎?他只想光明正大戰勝對手,而不會陰謀詭計致人非命。
作為人臣,那些自認為得到了賞識,有了所謂得高官厚祿的人,一到君主面前就誠惶誠恐感恩戴德,即使作犬作馬也要忠君報國,即使冤深似海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岳飛屈死風波亭時不也是只敢罵奸臣,不敢怨昏君嗎?這一點項羽也做不到,面對秦始皇,他發出的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渴望和吶喊,是與對方一決高下的實力挑戰。他不會奴顏媚骨,不會委屈自己,一定要率性而為,怎能屈居人下 ?
項羽天下無敵,他就是自己的敵人。這是很有點現代味道的。即使兵敗烏江,被困垓下,四面楚歌風聲鶴唳中,萬千漢軍也不能殺他,能殺他的只有他自己。他揮劍自刎,把頭扔給呂馬童,讓這個曾經的故人去領賞......
他有退路,但他不退,漁翁的一葉扁舟豈能載動他的無邊遺憾?他不打算卷土重來,他不想讓更多的“春閨夢里人”成為“無定河邊骨”。他更不會突出重圍,或隱姓埋名,或浪跡江湖,給歷史留下不知所終的懸案。這樣的假設都不符合項羽的個性。萬丈光芒已閃過,不許人間見白頭,生作人杰死為鬼雄,他只有在另一個世界笑傲蒼生了。
兩千年后,當譚嗣同喋血北京菜市口的時候,那是項羽精神的又一次閃耀。
項羽應該感謝司馬遷。在中國這個只為勝者揚名的國度,他這個失敗者能在歷史上留下遠比那些勝利者更為龐大的身影,多虧了太史公的過人膽識、超凡勇氣和生花妙筆。身體上的摧殘使司馬遷精神上更加強健,完成了脫胎換骨的偉大超越,他筆下的項羽也真正頂天立地。司馬遷因此成了文學史上頂天立地的真男兒。
項羽也應該感謝他對手劉邦的后代漢武帝。只有象他這樣在精神領域里氣象萬千的大國之君才有如此的胸襟和氣度,能讓史官們把他們的敵人也寫得英偉無比。只是漢武帝絕對不會想到,在以后的歲月中,項羽的英名深深地刻入中國百姓的心里,那個真正的高祖皇帝卻相形失色,成了帝王之家的尷尬。他低估了文人一支筆的影響力。
夜涼如水,春寒猶重,推窗西望,遠天下星云縱橫。冥冥中,那個豪氣沖天的西楚霸王,正橫戈策馬,在蒼茫天地間長歌獨行。他不再追天問地,不再拼死反抗,他只是帶著中國人獨有的英雄情結,在歷史的荒原上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