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知晝
2017年的第一天,我給自己定下的年度小目標是: “知晝”
有朋友對此評論說不解其意,實在是我所學不夠的問題,很多話不知道該怎么說,只能借用他人的言語來表達心中想法。“知晝”一詞出于傳習錄,如下:
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生死。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方知夜。
曰:晝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只是夢晝。惟“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能知晝夜。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傳習錄·上》
我的理解是“認真體會了正在經歷的晝夜,便可以知道生命的起始與終結的意義”。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人的命運是不可以預料的,如果想在終點時沒有悔意,唯一的辦法可能是每一天都盡量做到。
為此我用了五本筆記本,大概是記錄了一千頁,試圖記下每一天以小時為尺度,或者以某一事件的進展為單位的問題描述,解決思路,解決方法,反思和回顧,學習摘錄等等,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用紙筆來讓自己安靜下來,外觀自己和周圍的狀態,大概想清楚了再行動。
回頭看這一年的記錄,感慨之余,不禁汗顏。我們總是對未來的自己充滿期望,卻對此刻的自己加以原諒。有很多時間都是在渾渾噩噩地度過,實在慚愧。但這樣的記錄帶給我的也有許多。
一是對自我狀況的梳理,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回頭看時常覺得自己的某些消極情緒是可笑而幼稚的,而當時又是那么沉溺其中,記錄讓我們更快地接受和反思自己的狀態,而不用等到生活用一些更強烈的方式給我們提醒,成為溫水中的青蛙。
二是對遇到問題的分析,我自己做得很不好的便是在遇到問題時容易被問題可能帶來的困境,比如“失敗了怎么辦?”“無法如期交付怎么辦?”所困擾,而不是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去看待問題本身。記錄讓我們把事情慢下來,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把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個維度去思考,確定關鍵目標,制定大致的計劃,準備檢查清單,馬上動手執行,然后再去“測試-反思-優化-迭代”,以此慢慢去系統化一些值得保留的東西。
這是很理想化的狀況,這種記錄的方法實際執行起來遇到了諸多障礙,也體現出來自己很多缺點。
- 沒有真正的做到定期回顧;
- 對時間或者精力的把控仍然不夠自律,因此總是被事情或者問題帶著走,做不到自己更加主動地去面對。
讀過的一些書
從年輕人的角度來說,我實在是個極其寡淡無趣的人,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不喜歡出門旅行,不喜歡看電影,甚至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極少能夠堅持下來的習慣中,讀書應該算是一件比較能夠讓我覺得放松下來的事情。過去的一年里在各種有空或者沒空的時間里翻看了一些書,以下是幾本給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書,以及其中我讀過后仍能記得的思想或者觀點,拋磚引玉,請大家指教:
-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
仁即是人心的敏銳自覺。所有的惡,都由于直覺麻木而“不仁”。而“求仁”,便是要自覺本心的“不安”狀態,而后發諸行為,如其所求而安。
君子無終食以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
人心的特性便是“主觀能動性”,即“主動性”,“計劃性”,“靈活性”三者之統一。
-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周國平
人生究其本質是一場盛大的悲劇,而用生命力的蓬勃興旺戰勝人生的悲劇性質,這本身就是人生意義之所在。懷疑一切價值,重新評判一切價值,才能的得到真實的自我。人生于世,便是不停掙扎,“Suffer for Happiness With Passions”,懷著巨大的熱情為幸福而受苦。偉大的幸福正是戰勝巨大痛苦所產生的生命的崇高感。
- 《Mindset》,Carol Dweck
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意識到個人的特性不是生來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正確努力有效改變的,所以他們更注重于每個事件的成長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本身。即便是失敗,只要有成長的過程,也可無所畏懼。目的地是不斷調整方向的標的,而不是時時刻刻都要掛念甚至焦慮的事情,我們應該在乎的是過程本身。
- 《Principles》,Ray Dalio
只做自己確定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別人逼迫而為之。
面對自己的目標,把一切自己能獨立思考得出的觀點匯聚在一起,用于解決問題,實現目標。
請求你能找到的最聰明的人的幫助,對你的觀點進行壓力測試,關注他們的理由而不是評價。
對過分的自信充滿戒慎,隨時做好準備面對未知。
和現實持續斗爭,體驗自己的決定帶來的后果,反思,從中學習并提高。
實事求是,簡單地接受現實,并成功地應對現實。
-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Stephen R.Covey
主觀能動地做事,把目標當做起點反推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并時刻保持對紛雜事務的判斷,確定哪一件是當前的第一要務,心無旁騖地做好它。
還有三本是我一直在讀,一直對我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的:
- 《傳習錄》
- 《四書章句集注》
-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這三本實在太多可說的,也不知道從何說起,只是一直在讀,常讀常新。
對成長的一些看法
- 認識你自己,以及認識這個世界
讀了一些不錯的書,和很多比我優秀的人談話,逐漸有了對自我認識這個命題的持續提問,“不是因為思考才痛苦,而是因為痛苦才思考”。同時也努力以更開放和合作的心態去同周圍優秀的人分享和交流,向他們學習。了解一些真正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思想,人類智慧的閃光點,希望能夠更清楚地看待這個世界。
- 人遠比想象中的自由
人是懷揣著軟弱降生的生物,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們卻可以為了更好的自己去經受痛苦。不要被外在的環境或者標簽框住自己,用思想的桎梏畫地為牢,以至于失了本心。
-
改變自我,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都是有辦法做到的。
- 運動與靜坐
通過對公開課 Happiness 的學習,了解到了運動和靜坐對人的神經活動的改變,堅持健身習慣以及開始靜坐訓練,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改變,覺得自己是在變好的。
- 寫作練習
開始敢寫一些東西寫來,而不是覺得話已經被前人說盡了。梁漱溟說“獨立思考”,便是不人云亦云,說的是自己的話,而不是別人的話。慢慢再嘗試把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記錄下來,現在還看不到什么,也許回頭能夠看到。
- 接觸一些以前沒有接觸的東西,比如古典音樂
有時候那樣的旋律會讓我感覺到,天地如此浩大,個人的一時榮辱得失實在是算不了什么。
沒有做好的事情
正如我個人喜歡的讀書人梁文道所說“我時常感覺到良心不安,感覺到自己的無恥與下流”,要說這一年里自己沒做好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只好挑出其中比較大的幾點給自己以警示:
- 自律能力的缺陷,從來也沒有真正做到早睡早起規律作息過。
- 抗壓能力的不足,面對工作或者生活的壓力,經常無法自我解脫,給自己很多消極的心理暗示,也給給身邊的人傳遞了許多負能量,非常慚愧。
- 對短期速成的期待,沒有更認真踏實地挖掘事物本身的規律,挖了好幾個坑,也只填了表面一層土。
2018: 不遷怒,不貳過
新的一年,我給自己的小目標是“不遷怒,不貳過”,有朋友笑稱這是“真.佛系”。我對“佛系”一詞了解得很少,不敢妄談,但是還是貼一下這句話的出處:
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 《論語.雍也》
對我而言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具象體現,面對問題和困境,不一昧地歸咎于外部因素(環境或者他人),而是反求諸己,我心便是世界,心中有常,有生機,不妄念。在這個混沌多變的人世間找到一點自己可以去做的事情,盡力去做便是。對做錯的事情懷有敏銳的感知,不要失去自己的不安,或者說“仁”。接受現實的同時力求改變,不再反復其中,便是“不貳過”。
如果要說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希望自己“保留日益精進的自我美學意識,做一個悲觀的勇敢者”。
是的,我認識到了自己骨子里還是個悲觀主義者,幸好我跟一個經常迷糊的樂觀主義者在一起,而我也相信人是可以慢慢改變的。
最后用梁漱溟父子的對話作為結束吧:
--- 這個世界會好嗎?
--- 我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天天往好了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