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贊美是種捧殺,過度的打壓是種扼殺,孩子的問題究竟怎么辦?
2017-02-13 中國教育研究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象都一樣 ;小小肩膀大大書包,上呀上學堂......”聽到這首歌,有沒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也可謂是影響我們90后長大的的一部佳作——《家有兒女》,一部關于少兒題材的情景輕喜劇。
世界那么大,孩子教育仍然是問題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象都一樣 ;小小肩膀大大書包,上呀上學堂......”聽到這首歌,有沒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也可謂是影響我們90后長大的的一部佳作——《家有兒女》,一部關于少兒題材的情景輕喜劇。首先,讓我們通過幾句經典臺詞來回憶一下自己逝去的童年。
1.劉梅:“這孩子早知道我就不生你了!”
劉星:“誰叫你生我了?得到本人同意了嗎?”
2.夏東海:“你希望有個什么樣的爸爸?”
劉星:“這事我說的算嗎?”
夏東海:“我突然成了你爸爸,習慣嗎?”
劉星:“反正我生下來就給人當兒子,給誰當都一樣!”
3.劉梅:我可以進來嗎?
劉星:不可以。
夏雨:你怎么不讓媽媽進來?
劉星:不讓她進來她待會還是會進來。
門開了......
4.夏雪:我叫夏雪
夏雨:我叫夏雨
劉星:我叫下冰雹
劉星,成績在小雪的對比下簡直慘不忍睹;愛好看似廣泛但大多三分鐘熱度;家中活寶,卻是大多數麻煩的制造者;為人“仗義”,常有些新奇的想法,有好主意但更多是餿主意。
小雪,成績優秀,有很高的自信心,但有點嬌氣和傲氣,經常給父母制造出一些高級麻煩。剛來到新家時還曾打算給后母劉梅一個“下馬威”,制造“早戀”嚇唬父母。原來的乖乖女,在經歷了高考落榜后,成了“問題”少年,爭著整容,忙著面試,與家里人勢同水火,但最終重新找回自我。
小雨,小學生。在美國長大,以“小海歸”自居;也因此時常不明白一些成語而鬧笑話;繼劉星之后潛在的麻煩制造者;喜歡在同學面前炫耀,導致夏東海有時不得不想辦法圓他某些天真的想法;小小年紀已經學會講條件;不擅長打架,有時會找劉星來幫忙“擺平”。
在《家有兒女》這部影片中,每個小孩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也許電視劇里所展現出來的問題,就是我們身上所具有的,當然,也正因如此,引發了觀眾一些關于孩子教育問題的思考。
《虎媽貓爸》中,茜茜被爺爺奶奶當作小公主一樣帶著,習慣了嬌生慣養的生活。說話裝嗲,早上要爸爸幫自己刷牙、生病不愿意吃藥就把藥倒在了花盆里、一點小事不開心就哭鬧不止、隨意頂撞長輩、要爺爺奶奶當馬騎......
茜茜并不是為了銀屏效果而塑造出來的虛假形象,而是當前中國家庭教育折射出來的一個縮影。在家庭教育上,尤其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四個老人還有孩子父母一起教育孩子,老人們由于隔代親的影響,容易寵溺孩子,使孩子從小養成一身“公主病”、“王子病”;而父母更傾注心力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粘貼在孩子身上,以免他們走不必要的彎路,換句話說在一切為了孩子好的主觀意念下,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愿意接受。
除了影視中關注孩子的成長問題,文學作品中,不乏此題材的佳作。如《追風箏的人》,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說,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本書主要圍繞兩個少年展開。
阿米爾和哈桑一起長大,形影不離。可是,一個是主人,一個是仆人;一個是普什圖,一個是哈扎拉;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簽所分隔開來,盡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盡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阿米爾的性格怯弱,出了問題,為了躲避內心的痛苦與煎熬,嫁禍哈桑,并借機趕走自己朝夕相處的小伙伴。哈桑勇敢、善良,總是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保護他的阿米爾少爺,但這種保護太過于無私,甚至是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時,也一味的忍受。
原本百姓安居樂業的阿富汗,因為戰火的摧噬,一切變得不堪入目。原本繁華熱鬧、彌漫著烤羊肉串的香味和生活幸福的氣息的街道,而如今荒蕪,到處是被炮火轟炸過后黑漆漆的斷壁殘垣,沒有了人來人往,只充斥著柴油味的空氣和路旁痛苦死去的尸體……兒童無家可歸,即使有幸進入孤兒院,也仍免不了食不果腹,甚至是被強暴,折磨致死的命運......所以,戰火中的兒童問題更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這個話題有點沉重了)
? 對癥下藥、量體裁衣
有位母親曾告訴我,她女兒成績不好,考試老是要補考,而且也不用功,把精力放在與朋友組成的影視社上。事業有成的媽媽很反感女兒這樣,于是責罵她,甚至在她們為比賽進行排練的時候拉掉電閘。
如今許多父母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但一些父母教導孩子要刻苦學習的理由是“你不好好讀書,考不上重點中學,上不了重點大學,就得一輩子跟爸媽一樣過平凡平庸的生活”。這樣教育孩子是不正確的。
有的孩子思維活躍,關注的事物比較廣泛,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常給人一種“不聽話”的感覺。有時父母感覺到自己的孩子不用功,可能就屬于這種情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父母應把現在社會的形勢和孩子講清楚,讓他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要讓孩子知道:學習不僅僅關系到考試、分數、上大學,還是使人生不斷充實、升華的過程,是自己與別人競爭的籌碼,是自己在社會上立足的途徑之一。
只有讓孩子正確認識學習的意義所在,才能讓孩子自覺地愛上學習,為自己的將來打好基礎。讓孩子愛上學習,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讓孩子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告訴孩子學習的意義和對自己的幫助,結合社會背景,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應盡量幫助孩子發現學習中的樂趣,并培養他的興趣;采取啟發式教育,不要采取生硬的填鴨式教育。
教會孩子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引導孩子學會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會減少他們在學習中的挫折感,讓他們不輕易放棄。如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會選擇重要的內容,父母可以有意識地每周給孩子兩篇長文章,讓他把長文章縮寫成短文章,縮寫的過程既有助于了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又能鍛煉孩子的概括能力。
鼓勵孩子自我激勵。首先要幫助孩子樹立自我激勵的目標。其次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暗示,經常對自己說一些激勵的話,如“我一定能成功”。最后還要讓孩子在行動中擺脫消極情緒。如果孩子因為怕學習失敗而產生恐懼,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來消除這種情緒。如果孩子能夠經常自我激勵,便有可能避免學業上的失敗。
教育無痕 | 生命無限
傳播科學教育理念和方法
轉載請注明出自中國教育研究(ID:hantopedu)
Views 14349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