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曾經說過,喜歡一個人尚且是有原因的,但是癡迷是完全不講道理的。這總讓我想起民國時期的兩個人,一個是徐志摩,另一個是林徽因。
01
他是民國時期有名的風流才子,被稱為“中國的雪萊”。他是那個時代眾多女子心中的白馬王子,浪漫多情,風度翩翩。只可惜他沒有白馬,他笑稱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不過的知識分子。但他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尋幸福的同時對命運又有幾多期許。他叫徐志摩。
而她,自16歲隨父親游歷歐洲,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一個讓人看一眼便永生難忘的女子,她伴著清風,從人間四月緩緩而來。她是林徽因。
故事應該從1920年說起。
02
1920年,林徽因隨父親游歷歐洲各國,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圣瑪莉學院學習,這年,她16歲。
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結束了在美國的生活,來到英國。這年,他24歲。
同年10月,林徽因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聚散皆因緣,他們也不例外。而初見之于人生,卻是極好的。大約世間所有的愛,都起始于初見的欣喜。這與后來林徽因寫給沈從文的信是相符的。她說:“我做著許多女子做的夢,而實際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從來不認識一個男朋友,沒有一個聰明的人來陪我玩——實際生活中認識的人物沒有一個如我想象一般浪漫的人,卻還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糾紛。”
徐志摩的到來對林徽因來說就像是黑夜之光,散發出無盡熱。
03
恰巧這時,林長民擺脫了政壇困擾,喜歡結交青年人,徐志摩一來二去成了林家的常客。他和林長民相見恨晚,無話不談,下午茶的討論也成了他們最大的樂趣。
林徽因也悄悄走進了徐志摩心間。
是年,林徽因與徐志摩有了談婚論嫁的打算,前提是徐志摩與結發妻子張幼儀離婚,徐志摩滿心歡喜。可這一切都逃不過父親林長民的眼睛,愛女心切的他怎么能讓女兒嫁給已為人夫的徐志摩。
1921年10月14日,在林長民的精心安排下,剛讀完中學的林徽因乘坐“波羅加”船歸國。
林徽因的不辭而別,將徐志摩帶進了另一個空間,他在思念、失望與希望中度過一天又一天。而這種思念與希望致使他將詩情醞釀。也或許,人只有在自身最低谷時,才能最大程度上將自身的潛力毫無保留地發散出來,徐志摩亦如此。
他化無盡的思念作熾熱的心,他化滿懷的希望作夢里的艷陽,詩行鋪滿了冬日的康橋。
04
1922年9月,徐志摩乘船回國,帶著一紙離婚書前去赴約。可現實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人當頭一棒。
原來,早在1922年春季,林徽因被許配給了梁思成。一個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人物、民國司法總長梁啟超之子,一個是民國國務院參議、法制局局長林長民之女。這在當時是最為門當戶對的。
可此時的徐志摩并未放棄,他還心存僥幸,因為林徽因還沒有正式走進梁家,他確信林徽因還是愛他的。現在看來,這種僥幸更多的則是對林徽因的愛戀,正是源于深厚的愛,徐志摩才毅然決然地進京。
他剛踏進北京,就收到恩師梁啟超的一封書信:義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于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然如捕風,然先已予多人以無量之痛苦。
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林徽因已經許配給我家兒子了,你就不必再干擾他們的幸福了。
梁啟超擲地有聲的提醒,徐志摩并不買賬: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是啊,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05
1924年4月,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林徽因和徐志摩擔任翻譯,這段時間,兩人在眾人面前反倒成雙出入,一時輿論四起,因為此時林徽因和梁思成已有了夫妻之名。正如吳泳說:“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歲寒三友圖。”印著這幅三友圖的報紙傳遍了京城的每一個角落,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美談。
5月8日,為慶祝泰戈爾先生六十四誕辰,林徽因、徐志摩等人在東單三條協和小禮堂演出泰翁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徐志摩飾愛神瑪達那,兩人好生默契,關鍵舞臺布景還是梁思成設計的,這讓梁思成情何以堪,又讓林徽因備受煎熬。
出乎意料的是,徐志摩對林徽因還深藏愛意,并且不減當年。他托泰戈爾代傳愛意,但林徽因很適宜的拒絕了。
一個月后,她和梁思成同往美國留學。
06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她。徐志摩滿腹心酸卻又相思成疾。他為林徽因放棄了太多,他也試著去挽回,可于事無補。
到美國之后,林徽因大病兩場,梁思成日夜守護著她,甚至都沒能回國看望病重的母親。
而她的心,也被梁思成日益感動著,她不能讓這個深愛自己的男人失望。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姐姐家結婚,之后赴歐洲參觀古建筑,并于不久回國任教。
07
林徽因曾用心告訴過志摩:不是我沒有來,只是我無緣留下。
并不是無緣,只是當時的她知道,如果接受了這份愛,自己就會被這千斤般的重擔壓一輩子。
林徽因結婚后,徐志摩將執著、瘋狂而又真誠的愛深埋心底。他深知:最真誠的愛就是,就算你拒絕了我,我對你也永遠沒有埋怨。但我不會再靠近了。如果你有求于我,我依然會鞠躬盡瘁。從今往后我會把愛藏起來,不再招搖過市了,我會努力過得好,希望你也是。
08
始終不敢說詩人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情感世界,只知道眾生因果間皆有定數。正如徐志摩所說:“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他就這樣在不經意間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不為人知的伏筆。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大霧彌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白馬山墜毀。機上人員全部遇難,其中包括趕去聽林徽因演講的徐志摩。
這距離林徽因從英國不辭而別剛好十年。
十年前,他為了她而離婚。
十年后,在那個大霧彌漫的早晨,他永遠的離開了。或許有著遺憾,可是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09
飛機失事后,林徽因讓趕到現場的梁思成取回一塊失事飛機的殘骸,而她將這塊殘骸掛在自己的臥室,以此表達對徐志摩永久的懷念。
很多文人朋友,給他寫了挽聯。
郁達夫寫下:相逢同是天涯,只有佳人難再得。
蔡元培寫下: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坐臥也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而最令我感動的,是徐志摩的妻子陸小曼寫的: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她不再交際,只是默默忍受著外界對她的批評和指責,往后的年月也只是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用了幾十年時間,其間苦辣酸甜一言難盡。
10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整天睹物思人,以淚洗面。徐志摩的死對她來說無疑是莫大的痛楚,她在心中一直對徐志摩懷有愧疚,或許是因為愧疚,他才能在林徽因心中始終不改當初。
世俗相傳,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是魂歸之日。徐志摩魂歸之日,林徽因在她北京小院之中,點一盞燈,靜靜等候魂兮歸來。
但是終究陰陽兩隔,徐志摩沒來,林徽因黯然失落。
11
我常說,徐志摩去后,整個民國都落寞了三分。
有人覺得是一句廢話,魯迅去后,也再無魯迅。每個作家都是獨一無二的。
可對于我而言,即便沒有魯迅,民國一樣是民國。他還有錢鐘書,周作人,郁達夫,穆時英,還有上百個才華橫溢的大家,來勾勒那個時代。
但是風流才子的那個江湖,缺了一個徐志摩,幾乎就已經結束了。
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人即使走遍市井江湖,跋涉過山川湖海,卻最終回不去故鄉,回不去年少時光,終究是落寞的。
12
這世間事,無論何種別離,你若知道必定會有再相聚的一天。哪怕這時間是十年,二十年,你都覺得不過是緣分的問題。但若這別離,再無相聚的可能,離去的人便像是從你靈魂里抽去的一部分,空了也便空了,再無被填補的可能。
喪失之痛,是最持久的疼痛。無論你多么久經滄桑,多么平和安詳,這種痛都會在你的心里不停蕩漾,像是海面的波浪一樣。
生命如海,還存在的東西,就像是海面上來回飛翔的海鷗。即便它飛得再遠,你都知道,它就在廣闊的天空下,在茫茫的江湖中。
這種鮮活的念想,是很多人活著的理由,我也不例外。
13
徐志摩活了34歲,林徽因活了51歲。
他們最終沒有在一起有很多原因,可現在看來,那都是命運在虛空中無盡的阻攔。
如果那些愛最后讓林徽因變得強韌又溫柔,也不負徐志摩曾酩酊醉過,并深愛過。
今夜,我們踏著鐵馬冰河,一起入夢,與爾同銷萬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