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好久不看小說了,近日無意中女作家遲子建的幾篇小說,又燃起了我讀小說的欲望,她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是我最喜愛的作品風格。能給心靈帶來沖擊力量的文學作品才是強大的,有震撼力的,遲子建的作品無疑有這份力量。
尤其喜歡她的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作品由“我”的個人哀愁牽引出一系列人物,讓我們看到了生活在當今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現狀,他們人性的美丑,不滅的信仰,或艱難或不幸的命運,令人唏噓不已,扼腕嘆息。
小說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骯臟的小鎮上,這里的人做生意的不少,也有一些從事井下作業的,他們庸俗無聊,好像被文明拋棄到了這里,打情罵俏、流言蜚語充斥其言談舉止之間,傷風敗俗的亦不乏其人,感覺這里好像因為永遠沒有陽光的朗照,滋生了太多烏七八糟的臟東西,天與地,人與自然惡俗一片。
其實這部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遠沒有這么簡單,“我”所租住的店家女主人恰是有一副古道熱腸,她在火車站拉客時,看到一位去外鄉尋妻的男人,被妻子情人毆打致殘后,無錢醫治,無力上告,只能拖著殘腿一瘸一拐地返鄉,女店家執意接他到自家的小旅店喝碗熱湯,睡晚好覺,店家男主人擔心這樣奄奄一息的人會死在自己的家里而拒絕收留,瘸腿男人得知后半夜悄然從店里離開,第二天天明,女店家發現他不見了,分兩路派人尋找,得知那男人已被路上的好心人相助后,才放心地說:“這倒霉蛋兒,總算遇上好人了。”在令人郁悶的環境中,作家這淡淡的一筆,給骯臟、冷酷的小鎮涂抹了溫暖的一筆。
常言道:人性有多善,人性也就有多惡。在這小鎮上有這樣一些外來的婦女,她們是“嫁死”的,就是嫁給那些下煤礦的人,她們怕婚后懷上孩子,結婚前就帶上節育環,婚后悄悄為丈夫買上保險,只盼望男人下的礦井早點出事故,白天男人下井,她們游手好閑,打牌遛街,晚上看到男人安全回來就嘆氣,甚至不給他們做飯吃。看到這里誰不咬牙切齒?聰明的作家巧借“蔣百嫂”的拳頭,狠狠地打掉了一個“嫁死”者的兩顆門牙,作家在生活中不能痛快,就在作品中痛快。看來藝術需要道德做支撐,作家把自己對世間的愛恨情仇付諸于作品中的人物,人物便有了更感人的力量。正如英國作家福克納在領諾貝爾獎時說:“說到底,藝術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
有怎樣的人生體驗,就會有與之相應的人生感悟。托馬斯·卡萊爾說:“沒有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語人生。”讓人大感動的哲思。現實生活中不幸的人們各有各的人生痛哭,作品中的“我”與作魔術師的丈夫結婚沒幾年,丈夫就車禍意外身亡,痛哭過后,在“我”看來,人生就是無常的、脆弱的、多變的,這痛哭的疤痕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漸行漸遠漸模糊,直至云開月朗。在“蔣百嫂”看來人生就是無奈、掙扎與不公,她的痛哭與吶喊只會被周圍人們看做是一種失去理智的瘋狂,人們寄予她的不是同情與憐憫,而是太多的嘲諷與唾棄。
“蔣百嫂”的丈夫就是一個下煤井的礦工,一次礦難中他沒有幸免,因為十人的礦難就是大事故,所以鎮上的領導為了控制在九人之內,對外謊稱出事故那天蔣百沒來上班,而是離家出走了,私下給蔣百嫂一筆賠償,把蔣百的尸體拉回來放在自家隱蔽的大冰柜里常年冰封起來,在痛苦憤恨和輿論的壓力下,蔣百嫂常常夜晚買醉,然后就領陌生的男人回家過夜。與其說這是一種放縱,不如說是對痛苦的一種麻醉,委屈與壓力得不到瞬間的釋放,人會崩潰的,這樣的女人該受責備嗎?她畢竟要活下去,因為還有兒子在。她深愛自己的丈夫,懷孕時鎮上發生了一次礦難,她以為丈夫必死無疑,丈夫幸免了,可嚎哭的她因動了胎氣而流產。丈夫真正遇難后,每當停電時她就瘋了一般,揚言要用炸藥崩掉供電所,鎮上的人都被蒙在鼓里,都以為蔣百嫂受了刺激,哪知道家里的冰柜需要分分秒秒的工作?“蔣百嫂”不糊涂,她一個弱女子,不屈服于勢力,又能通過抗衡而得到什么呢?他為丈夫而痛哭,死了都不能入土,不能心安,不能瞑目呀,這到底是什么世道呀?
是呀,這到底是什么世道?一富豪為了慶生,讓人在手上放焰火,為了掙這200元錢,云領的父親被炸掉了一只胳膊,也是舍不得200元錢,云領的母親被狗咬之后,不去打狂犬疫苗,狂犬病發作而失去了生命。這就是當今社會底層人們的無辜可憐與不幸,這一幕幕怎能讓人釋懷?
看完作品,蔣百嫂“醉酒”“發瘋”“聲淚俱下”的樣子總在我的眼前晃來晃去,折磨著神經。常聽到同事們談起他們煤老板的朋友如何的闊綽,豈不知他們揮金如土的背后有多少個屈死的靈魂在哀嚎?他們把金錢的利益無限地放大,把別人生命的價值一再壓縮,一場礦難的損失對他們來說就是九牛一毛,何足掛齒?一旦礦難發生,有幾個領導能想到無辜的生命和背后無數個悲慘破碎的家庭?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倒是自己的烏紗帽怎樣才能保住。
良知在哪里?道義在哪里?百姓的希望在哪里?利益的驅使下,我們的社會真是病得不輕,為了錢,兄弟間扯斷了親情,為了錢,可以傷天害理,為了錢,可以以身試法,
為了錢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條都做不到的官員還大有人在,還在坐著高位享著厚祿,此種狀況不能解決,草菅人命的現象就會屢禁不止,“嫁死的人”就會越來越心安理得,“蔣百、蔣百嫂”式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云領”“三生”式的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感到迷茫。
每個人如果在內心都給自己上一堂課,一堂關于“良知、道義”的課,我們的社會何愁好不起來呢?呼喚著,期待著,但愿今年更比去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