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段時間,有一個朋友私信我說,“最近存了一點錢,無奈銀行的利率太低,所以想讓你幫著推薦幾款理財產品,要求就是風險小,但收益比較可觀。”
本著為她負責的態度,我并沒有推薦具體的理財產品,反之,只是列了幾本理財書單,比如《小狗錢錢》、《財務自由之路》、《解讀基金》等等。
于是,我倆的聊天就這樣沒有了下文。
我十分理解這位朋友的想法。她深知銀行理財無法跑贏通貨膨脹,所以才想著另辟蹊徑。
無奈自己太“忙”,沒時間去研究基金、P2P之類的理財方式,所以才不得已向我尋求答案。
只是,哪怕我深知其背后的動因,最終也還是給出了一個不那么立竿見影的方法。
因為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深知市場的不可預測性,所以即便當下賺了錢,我仍不敢隨意推薦。
當然,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尤其是處于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總習慣于追求捷徑和速成。
于是乎,為了迎合人們病態的心理,市面上便推出著各類速成寶典,比如,30天學會某項技能,10分鐘講透創業原理,1小時成為理財達人等等。此外,各類短期集訓訓練營、學習社群也層出不窮。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內容,無論質量好壞,其銷量和閱讀量均不會太差。
可是捫心自問,所謂的速成寶典,難道真的有效嗎?還是說那只是一種自我安慰,一種假象呢?我想,后者的占比或許會更大吧!
因為別人雖然能把一些復雜的知識點深入淺出的表達出來,傳授給你,但是若沒有經過自身的沉淀與消化,我們終究還是不知道如何場景化使用。
這樣一來,所謂的“精華”對你來說也只是左耳進右耳出罷了。
所以說,快只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要想能力提升得快,單靠學習過程快是不行的,相反,越是想要快速提升能力,就越需要下慢功夫,越需要一些刻意練習。
還記得2015年底,知乎推出了一款付費問答的產品——值乎。當時小馬宋在上面設置了一個價值10元的問題——如何才能快速提升文案寫作?
本著“求知若渴”的心態,大部分網友都付費看了答案。出乎意料的是,問題的答案卻異常簡單:閱讀超過1萬份的經典文案。
為此,很多網友都紛紛點了差評。因為在他們看來,那簡直就是最笨的提升辦法,暫且不說會耗費多少時間,最終的成效也是令人堪憂的。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順理成章地認為,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條捷徑,殊不知,外表看起來的光鮮,其實背后都是持續刻意的練習。
小馬宋曾在他的公眾號里講過他工作后的學習經歷:
我和同事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把德國的一本世界級廣告創意雜志10年來的作品從網上全部下載下來,一共是20000個頂尖的創意作品。
我又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把它們分門別類地整理成了10個PPT。而我則把這20000個創意反復看了三遍以上。
看完這些創意后,我發現,其實市面上大部分廣告,創意方法都是來自這些經典的創意,無非變變形式而已。
格拉德威爾也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
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要想完全掌握某項復雜的技能,勢必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刻意練習。而練習的時長必須達到一個最小的臨界量,那就是10000小時。
后來,這一結論演變成了著名的10000小時定律。
莫扎特在成名之前,前期作品都不太出色。而完全出自他手,且被奉第一部經典作品的則是第九號鋼琴協奏曲。
這部作品是在他21歲時創作的,而那時,他已經堅持作曲10個年頭了。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一些刻意練習還是需要的。雖然它并不能讓我們一次性就能把事情做好,但能幫我們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