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自我是指一個獨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主要包括作為認知對象的我和行為主宰者的我。認知自我屬于自我意識范疇,包括自我覺察、自我認知、自我分析、自我評價等,可以從“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3個問題入手來進行說明。
第一個問題——我是誰?這包括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3個部分。
物質自我是對自己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形態以及住房、財產、衣物和裝飾等的認識。一個人對自己的外貌長相、服飾打扮的定位和評價是物質自我的認識反應。這一部分有形的“自我”可以說是每個人對于“自我”最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社會自我是對自己在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和權力等 的認識和體驗。社會自我使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得以發展和成長。
精神自我是自我認知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對“我”的內部主觀存在的認識,是自身心理特征如需要、動機、價值觀、能力、氣質、性格等的認識。
第二個問題——我從哪里來?這包括自己的籍貫、家庭狀況、學歷、閱歷、現有知識儲備、能力、社會地位和社會資源等。
第三個問題——我要到哪里去?這包括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設計,如希望自己在情感、經濟、社會成就上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
正確認識自我是一個人邁向成功職業生涯的第一步,一個人如果無法充分認識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只是符合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而與自己的內心狀 態不符。因此,只有通過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個人的潛能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1.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一個人對自己價值的認識,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獲得的。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應注意比較的參照系和立足點,要注意以下事宜。第一,跟別人比較的應該是行動后的結果,而不應該是行動前的條件。第二,跟別人比較要有標準,而且標準應該是相對標準而不應該是絕對標準,應該是可變的標準而不是不可變的標準。例如,一個人的容貌與出身是不可更改的,若以此為標準同別人比較是沒有意義的。第三,比較的對象應該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此外,大學生在認識自我過程中要努力拓寬生活范圍,增加生活閱歷,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社交活動,這些都有助于找到正確的參照系來了解自己。
2.通過自我比較來認識自己
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是進步了、成熟了,還是退步了、又犯錯誤了?與理想中的自我相比,還有哪些差距等。通過自我比較來認識自己。前者可以發現自己的成績和進步,提高自尊和自信;后者可以明確努力的方向,進一步完善自 我,但是理想中的自我要切合自己的實際。
3.通過分析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我
從他人的態度和情感中認識自己,是明確自我的另一種途徑。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難免有偏差,因此有必要根據他人的評價、他人對自己表現出的言行態度來認識自己。他人的評價就像一面鏡子,正如古語所云“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需要注意的是,正如鏡子不一定能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一樣,別人對你的評價,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不能把別人的評價和態度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還要充分結合其他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4.通過內省來認識自我
了解自己最重要的還是時時刻刻不 忘自我反省,隨時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內在思維,這是一種個體直接認識自己的方法。個體既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又是心理活動的對象。通過內省,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智力、情緒、意志、能力、氣質、性格和身體條件等特點,內省也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內省認識自己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客觀、全面、辯證地看待自己,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真正地了解自己。
5.通過自己的活動表現和成果來認識自我
自我的各個方面都是表現和反映在具體事件中,當代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和文學、藝術、體育、社會工作、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來加深自我認識,獲得關于自己能力、意志、興趣和投入角度等多方面的信息,但注意不要把成就或成績作為評價自我價值的唯一尺度。
6.認識自己的窗口
心理學家魯夫特和英格漢提出了一個“周哈里窗口”(Johari Window)理論,把自我分為4個部分:公開的領域、盲目的領域、隱秘的領域、未知的領域(圖2-1)。
“公開我”,是代表自己和別人都了解的部分。對初次交往的朋友而言,這個區域就可能很小;對于自己的父母,這個區域可能就變得很大。這個區域的大小視對方對你所了解的多寡而異。
“脊背我”,是代表自己看不清楚而別人卻一目了然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個人盲點,通常是我們不自覺的瑕疵或怪癖、習慣等缺點。有自知之明、常常自我反省的人,這個區域比較小。虛心接受師長與親友的指點是縮小盲目區的有效捷徑。
“隱私我”,是代表個人很清楚且隱秘,他人不了解的部分。自己的秘密、弱點都不愿讓別人知道,因為暴露這個部分可能會讓自己受到傷害或被鄙視,唯有當我們很信任對方不會出賣、傷害自己的時候,才會開放自己的隱藏區。所以,這個區域的大小視個人對他人的信任程度而定,越信任的人,個人對其的隱藏區就越小。
“潛在我”,是代表自己和別人都不清楚的部分,這個區域范圍大小是個未知數。有的時候經過省思或特殊的際遇,我們可能會突然有所頓悟,發現自己的潛能或潛藏的一些特質;有的時候則需要通過心理咨詢、測驗工具來開發;還有些部分可能是永遠都不會察覺的。
“潛在我”是影響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許多研究都表明,人類平常只發揮了極小部分的大腦功能,如果一個人能夠發揮出一半的大腦功能,就能輕易地學會40多種語言,背誦整套百科全書。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奧托指出:“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控制論的奠基人N.維納指出:“可以有把握地說,每個人即使他是做出了輝煌成就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他自己的大腦潛能還不到百億分之一。”由此可見,認識與了解“潛在我”,是自我認識的重要內容之一。
“脊背我”是準確對自己進行評價的重要方面。如果一個人誠懇地、真心實意地對待他人的意見和看法,就不難了解“脊背我”。當然,這需要開闊的胸懷、正確的理解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否則,很難聽到別人對自己的真實評價。
通過傳統的和科學的方法認識自己
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如何識人識己的方法,可以進行借鑒。現在也有不少科學測驗如心理測驗,可以借鑒。在采用上述方法,綜合各種情況后,自己進一步全面分析對比,采納正確的認識,剔除錯誤的看法,客觀地評價自己,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貶低自己。認識自己的優勢、劣勢、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發展潛力。認識自己的生理特點,認識自己的理想、價值觀、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點。需要注意的是,認識自我,要盡量客觀、準確、全面,避免因為個人認識或個人動機出現較大誤差。再者認識自我,包括認識自己的現狀和未來,是為了更好地把握自己,發展自己,要避免因此限制自己,成為發展的桎梏。
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認為:“你在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
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食物、水、睡眠、空氣、身體活動、感官刺激等,這些需要的滿足使我們得以生存。以生存為導向的人就是長期以來一直努力卻又無法使生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的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饑餓、干渴或睡眠不足的狀態,那他所有的行為就會直接指向能滿足這些需求的活動。
2.安全的需要
人們需要住在一個安全、有序、穩定、可靠、可以得到保護并且遠離恐懼和焦慮的環境里。安全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安全。以安全需要為導向的人,在生理需要上相對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但在安全的需要上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
3.歸屬的需要
歸屬的需要馬斯洛也稱之為“愛和歸屬的需要”,也就是被他人認可、獲得他人的感情和愛他人、對他人付出感情的需要。歸屬需要實際上是與他人發展良好的社會關系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人們需要來自他人的,以注意、欣賞、認可或地位等方式表現出來的尊重,以及建立在對自己的能力、成就、才干和獨立的感覺之上的自尊。對尊重需要的滿足會形成良好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
5.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頂點是自我 實現的需要,即開發自我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和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任務并獲得人格的獨立和統一性的需要。只有當個人滿足了前4個層次的需求,才會在自我實現的層次上采取行動。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實現的人對現實有著非常準確的知覺,對自己、他人和自然有很好的認同,有自發性,具有關注外界事物的能力。馬斯洛稱之為“越來越渴望成為原來的自己,即成為自己有能力成為的人”。
人們通常首先希望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其次才會希望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當一種需求得到滿足時,另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會占主導地位。我們在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個人需求會有所差異。
需求產生動機,動機決定行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刻闡述了工作、職業對我們的深刻含義,描述了各種動機對擇業的影響。需求決定擇業行為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