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筆記)
1.春秋時代的社會和秦漢以迄明清的社會非常不同。封建制是一種基于宗法關系的逐級分封、化大為小的政治格局,和我們慣用的“封建社會”這個概念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儒家學問最難學的既不是《論語》的“仁”,也不是《孟子》的“義”,不是任何高大上的政治哲學理念,而是那些實實在在的、繁瑣到無以復加、令人生畏的儀節。儒學誕生于周代封建制的土壤,和秦漢以后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社會完全無法合拍,而儒學與孔子偏偏是在集權社會里得到高度推尊,各種風浪由此而生。作為如此古老的一部史書,《左傳》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
我的評論:我認為《左傳》的可信度也不會太高,其一,作為配合《春秋》的輔導讀物,如何配合《春秋》是其首要考慮,而非事實;其二,它的作者肯定有自己的一些主觀看法,作者自己的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體現在史料的取舍、看待問題的角度等方面。
2.女朋友、個人隱私、公眾數據,都遵守科斯定律。一項有價值的資源,不管從一開始它的產權誰屬,最后這項資源都會流動到最善于利用它、最能最大化利用其價值的人手里去。而在制度設計中,我們應該盡量讓這種資源的流動和分配更方便容易,從而提高各項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你能不能舉一個身邊的例子,給那些不知道科斯定律是什么意思的人解釋什么是科斯定律?
我的評論:我想到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官場。其實很大程度上權力也是遵守科斯定律的,雖然交易成本普遍高于其它行業。比如古時的權臣,自己能力不行就坐不穩也就成不了權臣,如果能坐穩,一定是能力出眾的,就像和珅、魏忠賢這些奸臣,如果我們僅以魏忠賢沒文化、和珅只會察言觀色就認為其一無是處是不對的,他們其實都是當時最善于弄權、最能最大化權力的人。
3.現代社會中“領導力”是個越來越值錢的標簽,值得從小做準備。學生社團之類的領導機會不但不是浪費時間,而且應該爭取。權力的本質是控制別人的力量,權力不一定導致腐敗,權力對你個人的作用是能暴露和放大你的品質。真正的領導力還包含權力之外的東西,比如說給別人做榜樣……不過現在還是權力更受重視。
我的評論:領者,帶路也;導者,指引,啟發也。
故,領導的本質不是運用權力去強行如何如何,而是影響。于是,思路就寬了,因為影響的方式很多,除了權力,還有以身作則的感染,光榮使命的感召,攜手共進的激勵,甚至切身利益的誘惑……
4.你是如何看待自由意志的?
我的評論:我比較贊同赫拉利的觀點,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只不過,一方面人類還接受不了能夠通過監測神經元組合預測所謂的“自由”選擇,另一方面科技特別是媒體手段的發展為“神人”操控“自由意志”提供了很多便利。
我想,回歸到本初,一個懵懂的人,只知道餓了吃困了睡,這算不算自由意志?仿佛不算!
但在我們明白了很多“觀念”和“道理”之后,為了某些原因而暫時克服這種生理上的需求,就算是自由意志?也不是,能不能做出這個決定和怎樣做出這個決定,無非與我們接受什么樣的“觀念”和“道理”有關。就像一個教徒去殺異教徒,這是自由意志?誰才是異教徒?
5.自我越大,心眼越小。生活中,那些說話三句話不離“我”字,自我張揚的人,往往隱藏著內心的自卑。
我的評論:一個人越是拼命裝出一副樣子,越是暴露這方面的欠缺和心虛。
真正強大的人,反而會“銼其銳”,刻意隱藏收斂自己的優勢,“解其紛”,做一個安靜的優勢深藏于內的人。
其實,我們個人很多問題都出在這個“我”上面。比如,“路怒癥”,為什么怒?因為怎么能超我的車?又如“路上被人無疑撞到一下就要拔刀相向!”為什么?因為你怎么能撞我?
6.所謂貴族就是要做一個恢宏大度的人,用我們前面的話說,就是要做一個“執左契,而不責”的人,這樣你才可能形成一種巨大的凝聚力,自然而然的會形成一種領導力。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恢宏大度的人?
我的評論:首先想到的是“長見識”,只有多見才會少怪,當一個人站到了更高的維度和更大的尺度去看待問題,過去的糾結都不過是認知不足引起的小漣漪。
其次是“修心性”,放下“自我”,懂得割舍,凡事講度,話不說滿,力不用盡,勢不耗竭。
最后是“學付出”,把付出作為一種美德,一堂日課,每日踐行,日積月累,逐步迭代成一個“執左契,而不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