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當看到“xx歲了,一事無成,我該怎么辦”的文章時,心里就感到非常煩悶。煩悶自己的處境,自己本來覺得生活還不錯,怎么竟被這文章一說,就變得很不堪。可是這樣的文章看多了,又會讓人變得清醒。不是因為文章戳中痛處,而是這文章讓我漸漸覺得自己生的氣可笑。仔細讀來,這樣的文章,往往是通過買弄自己的焦慮,顯示自己的優越。
? ? ? ? 我仔細總結了下,這些都是有套路的。如果這文章是學生寫的,則必定是個學霸,悔恨自己身在“雙一流“,卻沒有好好讀書,再舉幾個例子,什么時光荏苒,某某人通過什么樣的努力,得到什么樣的成績,“做夢永遠沒有行動好”這樣的口號。如果這文章是職場人士寫的,則必定是個斜杠青年,后悔自己混過的兩三年,偶然的機會見到了一同入職場的某某,如今已是風光無限,于是決定學瑜伽、學英語、開公眾號等等,通過學習,讓自己在職場風光無限,三年升五級等等。這些焦慮無非是對名利的求而不得,無非是宣揚對金錢、名利的不斷追求。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被認為是古代人對讀書的主要訴求,古人讀書無非是追求金錢、名利,這些舊的觀念,在民國時期已經不知道被多少人抨擊,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讀書受教育的訴求卻依然沒有改變,還是一樣的功利,一樣的愚昧。仿佛這世界上成功的標準只有這一個:“名利雙收”。可是這世上人有千千萬,活法也有千千萬。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人喜歡讀書,能夠閱書無數,已經算是幸福而完美了;有人喜歡唱歌,能自由的唱一輩子歌,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有人喜歡軍隊,能夠自小從軍,從年輕到白頭,守衛祖國,雖苦且樂;有人喜歡當老師,一生奉獻在講臺上,起早貪黑,能看到一代更比一代強,雖然艱辛卻心滿意足。。。。。。人的一生,要成一事且不易,何況要在各行各業都風生水起。
? ? ? ?在我小時候,姥姥常給我講故事。有一年放暑假,我因為考試沒考好,被我媽罰每日抄書,夏天晚上蚊子特別多,姥姥看我被咬的不行,就讓我到院子里支著的蚊帳里躺著歇歇。等我躺下了,姥姥就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再往前個70年,鎮上住著兩戶人家,一家姓孫,一家姓王,孫家世代是郎中,王家世代是木匠。兩家本來不是比鄰而居,王家木匠木工做的好,在城里出了名,漸漸地帶了一個木匠班,日子也就紅火起來,買下了孫家旁邊的宅子。郎中為人和善,木匠亦知禮儀,所以兩家的孩子也逐漸熟悉起來,常在一處玩耍。郎中家的小兒子尤其喜歡到木匠家去看做木工,常常找借口去找木匠家的小兒子玩耍,久而久之竟然對木工活特別著迷,能夠做出不少精巧的小玩具。這木匠家的小女兒特別喜歡去郎中家,說是喜歡聞藥鋪里的藥香,常常借口找郎中家的二女兒玩,悄悄看郎中給人診治,久而久之,竟然能夠認得許多藥材,且能夠根據病人之癥給人開藥。后來,孩子們逐漸長大,兩家就定了親事,木匠把她家的小女兒許配給了郎中家的小兒子。本以為,皆大歡喜,可是親事剛定下,仗就開打了。郎中和木匠家本來是結伴而行,可是中途兩家人卻走散了。郎中家小兒子本以為自己可以跟著木匠學木工活了,沒想到希望落空了,加上旅途奔波,又受了大雨,一下子病倒了,等病好了,卻落下了手抖的毛病,竟然做不成木匠活了。郎中就說,還是跟著我學醫吧,至少不會餓死,于是郎中家小兒子就跟著郎中學了醫。木匠一家由于兵荒馬亂的,木工活不容易找,竟然落魄到把小女兒買了給大戶人家當丫頭。有一日,郎中的小兒子出診,恰好到了木匠小女兒所在的人家,看到木匠的小女兒正蹲在爐子旁煎藥。原來,木匠的小女兒雖然給賣到了這里,可還是人聰明、勤快,又認識些藥材,所以抓藥、問醫、煎藥的事情,主人都是派她來做。郎中的小兒子看到之后,就把她贖了回去,在藥店里幫忙,木匠的女兒看郎中的小兒子手抖,就鉆研醫術,幫他治病,慢慢地郎中家小兒子的病竟然好了。沒過多久,郎中就給木匠的女兒和他的小兒子辦了婚禮。郎中看他這個小兒子本來就不上心藥鋪的事情,木匠女兒倒是一塊學醫的好料,現在已經是一家人了,所以就每日授課給木匠的女兒,一時間,城里竟然有了一個女郎中,而且醫術也精湛。郎中家的小兒子,手好了之后,就沒有一天停下來做木活,還到處拜師傅學藝,忙得不亦樂乎。這家的事情一傳十,十傳百,竟然傳開了,木匠一家人找到郎中家,郎中人本就和善,給木匠家安排了附近的住處。郎中家的小兒子,更是歡天喜地,每天起早貪黑的去木匠家干活。這故事不長,小時候聽來也似懂非懂。現在想來,姥姥是告訴我,要是我也能找著讓我甘心情愿吃苦的事,那也就算沒白活一場。
最后,送給大家雜詩一首:“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愿每個人都能找到心中所往,一生有一個25歲足以,只要心中有所寄托,每天的生活不枯燥,不麻木,能為鳥兒的歡歌而開心,為花兒的綻放而欣喜,為自己每日有所得而快樂,在別人眼里是不是一事無成真的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