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無意義

昨日晚上,偶然聽到一首《北京東路的日子》,這是由南京外國語學校2010屆高三六班同學畢業之際創作出的歌曲,以紀念他們三年的友誼。聽著那溫暖的旋律,我感懷之余,思緒翻飛,不由得引出了一些思考。

回想自己高三的日子,我那時的班級,是否也能在臨別之際創造這樣的作品呢?答案是否定的。從詞曲創作到錄制,再到MV拍攝,在備戰高考的時期做完這些事是不現實的。高三不允許我們把如此之多的時間投入到這樣一件“無意義”的事情上。

那么什么是“意義”?

從小到大,我們問了太多“有沒有用”、“有什么意義”這類的問題。有沒有想過,問這些問題的意義何在?

米蘭·昆德拉在耄耋之年寫下《慶祝無意義》,小說中議論道,一個人的出生并沒有征得本人的同意,而且他的出生地點、時間、家庭、社會背景等一些最重要的東西都是他無權選擇的。人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虛妄。他說道:“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生活的本質!”具體到我們身上,我覺得可以說:無意義,這是青春的本質。

《活著》里的福貴,是個無依無靠,孑然一身的老人,沒有身份地位,沒有財產,也幾乎沒有社會價值,在村民眼中他是個“老不死的”,那他活著的意義何在?

余華用這部書告訴我們: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本身。正如度過青春,就是青春意義的本身一樣。

《圍城》里的一句話令我印象頗深:“說女人有才學,就仿佛贊美一朵花,說它在天平上稱起來有白菜番薯的斤兩。”不如把“女人”改成“青春”,“有才學”改成“有用”,邏輯照樣正確。青春的價值,是不能以“有用無用”來衡量的。

說到玫瑰,我又想起了一則寓言故事——

上帝對玫瑰說:“玫瑰啊,你很美,但你有什么用呢?你看大樹,滋養萬物。你要有用才行啊!”

玫瑰想想說道:“是啊,上帝!請把我變得有用吧!”

上帝手指一點。于是,世上便有了卷心菜。

我們常把青春比作一個大花園。若是有一天,有人要把里面的花全部拔光,換種卷心菜,伊甸園變成了菜園子,那未免也太煞風景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